頸椎骨折與脫位:
1、頸椎半脫位:比較多見??梢蚱嚰眲x車,乘客頭部受慣作用,猛向前傾引起。這種損傷易被忽視,可引起截癱。
2、頸椎椎體骨折:多發(fā)生于頸5~7椎體,由于強力過度屈曲引起。常合并脫位及椎間盤急性突出,引起脊髓損傷。
3、頸椎脫位:多由屈曲性損傷引起。下一椎體的臆緣被壓縮后,脫位之椎體向前移位,一側或兩側椎間小關蕞可發(fā)生交鎖,脊髓常被挫傷或壓迫。
4、環(huán)樞椎骨折與脫位:在頸椎屈曲型損傷時,環(huán)椎橫韌帶斷裂,環(huán)椎向前脫位。也可樞椎齒突基底部發(fā)生骨折、環(huán)椎向前脫位。兩種情況均可引起脊髓損傷。但扣者因斷裂之齒突與環(huán)椎一齊向前移位,脊髓受壓的危險性較小。樞椎齒突基部骨折時,也可能因當時環(huán)椎移位不明顯,而被忽視,骨折未能及時固定而不愈合或延遲愈合,以后癥狀減輕,病人開始活動時,可發(fā)生環(huán)椎遲發(fā)性脫位或遲發(fā)性截癱。環(huán)樞椎亦可發(fā)生伸展型骨折-脫位,齒突基底骨折,環(huán)椎向后脫位,黃韌帶擠入椎管內,引起脊髓損傷。暴力垂直向下,擊于頭部,擠壓側塊,使其向兩側分開,環(huán)椎前、后弓較薄弱,可發(fā)生骨折。
臨床表現(xiàn)
(一)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二)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
急救搬運
(一)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二)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身旁。本板放在傷員一側,兩至三人扶傷員軀干,使成一整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蛉擞檬滞瑫r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髓的損傷。
(三)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蛴蓚麊T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治療
(一)若有其它嚴重復合傷,應積極治療,搶救傷員生命。
(二)頸椎骨折或脫位
1.壓縮或移位較輕者,用頜枕吊帶在臥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5kg。復位后隨即用頭頸有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石膏干硬扣即起床活動。
2.有明顯壓縮或移位,或有斗脫位者,用持續(xù)顱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5kg,必要時可增加6~10kg。及時攝X線片復查,如已復位,即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同前。
3.頸椎骨折脫位有關節(jié)突交鎖者,病情較復發(fā)樣,危險性較大。須行閉合或切開復位,但要特別謹慎。
截癱
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體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壓迫脊髓或馬尾,使之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胸、腹部以下對稱性感覺、運動、反射完全消失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的,稱完全性截癱,還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稱不完全性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后,雙上肢也有神經功能障礙者,為四肢癱瘓,簡稱“四癱”。 脊髓損傷后,應進行系統(tǒng)的神經檢查,包括感覺、運動、反射、括約肌功能及植物神經功能檢查。
治療原則:
(一)及早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是保證脊髓功能恢復的首要問題。對椎骨骨折或骨折脫位,應盡早予以復位。不完全性截癱的傷員經正確治療后,脊髓功能可有程度不等的恢復。
(二)電針和推拿按摩治療:電針和推拿、按摩能促進神經恢復功能,又能使癱肢肌肉被動收縮,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對避免肌肉萎縮、肢體水腫和關節(jié)僵硬、畸形有所幫助。
(三)功能鍛煉
(四)并發(fā)癥的防治
1、防治褥瘡 2、防治泌尿道感染和結石 3、便秘的處理:作腹部按摩,可用單味大黃3-4錢煎服,或服麻仁丸,也可灌腸。 4、防治呼吸道感染:經常注意翻身,鼓勵病人作深呼吸運動,按腹咳嗽,輔助排出分泌物或用吸引器吸出。 5、體溫失調的處理:頸脊髓損傷時,傷員常產生高熱或低溫,主要是植物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對周圍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喪失了調節(jié)和適應的能力所致。體溫異常是病情危險的征兆。死亡率很高。治療主要針對高熱,采取物理降溫,如冰敷、醇浴、冰水灌腸等。藥物降溫無效。同時應調節(jié)室溫,治療并發(fā)癥,使用抗生素,輸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