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一種由于正中神經在腕管處受到卡壓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
流行病學:CTS是臨床報道中最常見的神經卡壓綜合征,多發(fā)生于 30~60 歲人群,女性發(fā)病率是男性的 3 倍。
診斷:CTS 的診斷方法包括癥狀、查體、電生理檢查、超聲、核磁共振。
治療: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
病 因
發(fā)生腕管綜合征的原因包括外源性壓迫、腕管變小或腕管內容物增多、體積變大。
腕部外傷:骨折、脫位等,改變了腕管的形狀,減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積。
腕管內各肌腱周圍發(fā)生慢性炎癥改變:如非特異性屈肌肌腱滑囊炎、類風濕性肌腱滑膜炎、急性鈣化性肌腱炎等,滑膜增生,體積增大。
占位性病變:腱鞘囊腫、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痛風石沉積引起腕管內容物增多。
慢性勞損,如過度掌屈、背伸;或退行性變,腕骨骨質增生等。
與內分泌紊亂有關:多見于妊娠(體液滯留)、哺乳、絕經期婦女,也可見于甲低患者(改變體液平衡)、糖尿病(引起神經變性)。
臨床表現
患者主訴橈側3或4個手指麻木、疼痛,夜間或清晨較明顯。
疼痛有時放射至肘部,甩手、按摩、擠壓手及腕部可使癥狀減輕。
有時拇指外展無力,動作不靈活。
正中神經皮膚分布區(qū)感覺遲鈍。
嚴重者可有大魚際肌萎縮。
診 斷
1、Katz 手癥狀圖
Katz 手癥狀圖是患者自己描述手部和胳膊的掌側和背側各種癥狀出現的特定位置的圖,包括疼痛、麻木、刺痛和感覺減退等。畫出的圖被分為經典、可能、不可能診斷 CTS 三個等級。
2、神經誘發(fā)試驗
神經誘發(fā)試驗指的是通過增加局部神經張力或施以局部壓力或叩擊壓迫部位等方式誘發(fā)出相關神經癥狀。
誘發(fā)試驗包括對神經施以直接壓力或通過關節(jié)活動來增加神經的張力等方法。
Tinel征:沿神經走行方向,用指端由遠及近順序叩擊所有神經可能壓迫的部位。(陰性對照、雙側對比)
Phalen試驗指的是腕關節(jié)屈曲位時,腕管內壓力增加,從而誘導出腕管綜合征癥狀,主要用來診斷腕管綜合征,并與旋前圓肌綜合征相鑒別。Phalen加強試驗、反Phalen試驗。
3、肌力
拇指外展力量減弱為診斷 CTS 的一個重要依據,相反,拇指外展力量正常的患者基本可排除 CTS。
4、電生理檢查
電針插入時,正常肌肉會有短暫的放電活動,此時記錄到的電位稱為插入電位。
異常插入電位包括正向尖波和電靜息,前者是變性早期的表現,而后者則是變性晚期且沒有神經再生的表現。
插入電針后靜止不動,肌肉放松,正常情況下,表現為電靜息,但神經損傷后,則出現自發(fā)放電,表現為纖顫電位。纖顫電位位于肌肉失神經支配至少2周后出現,是肌肉失神經支配的最早征象。纖顫電位是反應運動軸突的最敏感指標。
神經傳導檢查可用來判斷運動、感覺和混合神經功能。
神經傳導檢查的參數包括波幅、持續(xù)時間、潛伏期、面積和傳導速度。
潛伏期,用來評估最快傳導纖維的脈沖傳導速度。
波幅指的動作電位的高度,用來評估具有傳導功能的軸突數量。
面積由波幅高度和持續(xù)時間決定,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軸突數量,但很難。
治 療
一、非手術治療
適合于癥狀輕、病程短、全身情況不允許手術的患者
支具固定:白天不固定,晚上固定于腕關節(jié)中立位;
口服消炎止痛藥;
改變腕關節(jié)的活動方式(避免過度屈腕或伸腕);
腕管內注射(普魯卡因/利多卡因+類固醇激素),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癥狀,但可能損傷神經,不建議常規(guī)應用。
二、手術治療
指征:非手術治療2周無效,腕管內占位性病變的,癥狀較重的,反復發(fā)作的,已有大魚際肌萎縮的患者。
手術目的是松解正中神經,但可能造成醫(yī)源性神經損傷。充分顯露術野是手術的基本要求。
分切開松解減壓、內窺鏡松解減壓術。
腕管切開減壓術式:掌腕前臂部切開松解減壓術、手掌近中部切開減壓術、掌中部切開松解減壓術、掌近側部切開松解減壓術、腕部切開松解減壓術、掌腕部雙切開松解減壓術。
內鏡技術/微創(chuàng)技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但存在醫(yī)源性神經損傷、視野欠佳,不能辨別解剖變異,松解不充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