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豐收的日子即將到來啦!
馬上就要有好吃的桃兒、葡萄和板栗啦!
這時身邊都會有一個好似懂科學營養(yǎng)的人告訴我們,水果還是吃應季的好。
對于亮亮這個吃貨來說,只要能吃,沒有什么不好,但是仔細想了想,難道應季水果真的就比反季的營養(yǎng)成分更高嗎?
這是一份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fā)的應季水果時間表,估計大家在朋友圈都看過吧。
還有一種說法,是本地水果更有營養(yǎng)。比如亮亮在北京,就應該多吃平谷的桃兒,大興的西瓜。
什么?這車厘子(其實就是櫻桃)是智利運來的?不行。
而且,在品嘗時,的確是應季的更好吃,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三:
第一,自然生長。
實驗證明,在27℃左右條件下生長成熟的西紅柿中的果糖和蔗糖含量要顯著高于其他溫度下生長的西紅柿。
一般成熟期要在20℃以上才能更好地積累香氣物質。而且即使成熟之后,儲藏過程中也不能溫度過低,否則香氣物質含量迅速下降。
這是一種佛系的觀點,就是我們要遵循世間萬物的生長規(guī)律,不要人為地過多干涉。比如菠蘿有澀澀的感覺才是對的,人工去變得更甜肯定是化學的添加劑在發(fā)揮作用,吃下去對人體不好。
其實這就是自己的一些想法罷了,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但是怎么說呢,我們無法去改變別人內(nèi)心的執(zhí)念,開心就好。
第二,光照等自然因素。
光照、水分、土壤確實是對作物的生長起到很大的作用,集中體現(xiàn)為含糖量等,光照長,含糖量會更加集中,但是,這和最后果實的營養(yǎng)無關,一切只關乎于口感。
第三,運輸。
大家肯定都有經(jīng)驗,特別的是北方的寶寶在采購超市的水果時,發(fā)現(xiàn)從南方運來的水果都不怎么好吃,在本地則比較好吃。
原因其實就是也許是為了節(jié)省成本,水果商把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水果就摘下來了,所以肯定口感會差很多。
水果的香氣累積是和成熟度密切相關的,比如番茄中的己烯醛和己醇等風味物質會隨著果實的成熟,逐漸增加。那些沒有完全成熟的海南番茄,自然要差那么點香味了。
所以答案很明顯了,就是口感,也就是我們說的好吃。
但好吃并不等于有營養(yǎng)。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光照和溫度對于營養(yǎng)的影響,相對于口感要小得多。
之前北京市
食品安全辦的消費提示:市民要慎買反季節(jié)蔬菜。就是這一條來自政府部門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也由此拉開了反季節(jié)蔬菜有害說的序幕。
但其實仔細探究,蔬菜是否被污染與其是否采用反季節(jié)種植方式無關,而是與農(nóng)藥、化肥施放合理還是過量等因素有關。購買時要特別注意,使用催熟劑或其他
激素類藥催熟、保鮮的反季節(jié)水果。
如果按照國家質量標準栽培的反季節(jié)水果蔬菜,技術上能夠得到保證,其品質和正常季節(jié)產(chǎn)的水果并沒有多大區(qū)別。
但是為什么還是有很多專家推薦大家吃應季水果呢?
這里亮亮就得佛系一些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每個季節(jié)產(chǎn)的水果的營養(yǎng)含量是不同的,各有針對性,也許就是適合你在這個時候吃,這個季節(jié),你就應該多吃這種水果。
這里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成分列表參考一下:
含糖量較高:棗、椰子肉、香蕉、雪梨、桂圓、荔枝等鮮果;
含糖量低的:草莓、檸檬、楊梅、桃等;
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棗類、柑橘類和漿果類,如刺梨、鮮棗、草莓、沙棘、橘、柑、橙、獼猴桃等;
胡蘿卜素含量較高的:紅色和黃色水果,如柑橘、刺梨、芒果、
木瓜等;
鉀含量較高的:鱷梨、棗、椰子肉、香蕉、櫻桃、紅果等。
大家這下明白了吧,我們沒必要刻意追求新上市的水果,比如現(xiàn)在想吃蘋果,超市里的水果也是可以買的,冬天想吃西瓜,那么就去吃吧,多吃才是最重要的,保持營養(yǎng)均衡,才最關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