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蟲性陰道炎
(一)發(fā)病原因
直接傳染:經(jīng)性交傳播;間接傳染:經(jīng)公共浴池、浴盆、浴中、游泳池、廁所、衣物、器械及敷料等途徑。
滴蟲性陰道炎是從外界感染而得的。一種傳染病之所以能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者三個條件。
對于滴蟲,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而那些陰道酸堿度有改變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則更易于感染。感染滴蟲后患者能自愈者極少,即使治愈,還可以下次再感染。滴蟲病的傳染源就是那些帶蟲者和被污染的物體。
至于傳播途徑有直接傳播即性生活傳播和間接傳播兩種。在國外,陰道滴蟲病主要是通過性生活傳播,因此將它歸屬于性傳播疾病。在我國則傳播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我國人口多,公共衛(wèi)生設施較發(fā)達國家相對落后,因此,公共場所的傳播也成為重要的傳播途徑。例如,公共浴池的坐椅或公共廁所的坐便器被帶蟲者的分泌物污染,那么后來者如果直接坐在坐椅或坐便器上就有可能被傳染。公共浴池的盆塘,夏天里密度很大又消毒不嚴的游泳池,借穿他人內(nèi)褲,租用泳衣等,都可能造成滴蟲的傳播。
另外,家庭成員間互用洗浴盆、醫(yī)源性交叉感染,也是導致滴蟲間接傳播的原因。
婦科專家提示:本病的病原體是陰道毛滴蟲。毛滴蟲是一種寄生蟲,但是肉眼看不見,這種毛滴蟲呈梨形,長為10--30μm,頭部有4根與蟲體等長的鞭毛,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毛滴蟲。毛滴蟲對不同的環(huán)境適應力很強,能在25℃--42℃條件下生長繁殖,3℃--5℃的低溫可生存 21天,在46℃時仍能生存20--60分鐘,脫離人體后在半干燥的條件下也可生存數(shù)小時。毛滴蟲不但寄生于缺氧的陰道內(nèi),并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甚至于上行至輸尿管及腎盂。最適宜于毛滴蟲生長的pH值是5.5~6,如pH為5以下或7.5以上則毛滴蟲的生長會受到抑制。
(二)發(fā)病機制
陰道毛滴蟲屬原生動物門-動物鞭毛蟲綱-毛滴蟲目-毛滴蟲科-毛滴蟲屬,只有滋養(yǎng)體而無包囊期。滋養(yǎng)體為梨形或橢圓形,長7~32μm,寬5~12μm,無色透明,有折光性,有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后鞭毛沿波動膜向后延伸,但不游離于波動膜之外。波動膜自毛基點向一側,約占蟲體的一半。細胞核多位于蟲體的前1/3處,為橢圓形泡沫狀。
由于缺乏理想的動物模型,對滴蟲的發(fā)病機制了解不多。陰道毛滴蟲以滋養(yǎng)體形式感染人體,遇不利生長環(huán)境變?yōu)榍蛐危换顒訒r難與宿主細胞相鑒別,往往被誤認為包囊,但在高倍鏡下可見到波動膜和鞭毛活動,鏡檢時應注意此點。
滴蟲通過其表面的凝集素(AP65、AP51、AP33、AP23)及半胱氨酸蛋白酶黏附于陰道上皮細胞,并通過阿米巴樣運動的機械損傷以及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蛋白溶解酶的細胞毒作用,直接接觸和破壞靶細胞,并誘導炎癥介質(zhì)的產(chǎn)生,最后導致上皮細胞溶解、脫落,局部炎癥發(fā)生。滴蟲有嗜血及耐堿的特性,能消耗、吞噬陰道上皮細胞內(nèi)的糖原,利用宿主細胞的糖原及鐵進行能量代謝,吞噬乳桿菌,阻礙乳酸生成。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免疫反應,包括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激活補體反應、刺激宿主細胞產(chǎn)生一些細胞因子,導致局部炎癥改變。
不同菌株的滴蟲,破壞離體靶細胞核的能力不同,且不同的株間內(nèi)在毒性不同。
臨床上發(fā)現(xiàn)月經(jīng)期后往往滴蟲病加重,采用口服避孕藥后,陰道滴蟲轉陰,此與激素對陰道上皮產(chǎn)生影響,使受體的補體發(fā)生改變,導致上皮更易受滴蟲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