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咳
三焦在人體內(nèi)是五臟六腑中的一腑,它在人的生命運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峨y經(jīng)》里稱其為:“元氣之別使”,“主持諸氣”,“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但自古以來對三焦的形質(zhì)、功能,看法不一,各執(zhí)一詞,各據(jù)一理,爭執(zhí)不休。后學(xué)者更是茫然不知所措。為探究中醫(yī)之奧義,明三焦之實情,使學(xué)者易于掌握,特此再說三焦,一饗讀者。
一 、 三焦部位
三焦本屬一腑,卻分三部,雖為三部而實位一體,尤如長江,雖是一江,卻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一樣。三焦也是這樣,總稱三焦,而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也。《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峨y經(jīng)》則說:“上焦者在心下,中焦在胃上口”。這是對三焦的最根本的論述。胃上口是賁門,賁門緊貼著的是膈,上焦是在從賁門以上過膈到咽這塊地方,并且布散到整個胸腔的里面。《營衛(wèi)生會》又說“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難經(jīng)》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胃的位置,在膈之下,臍之上無疑。但要注意的是,中焦是在與胃平行的位置,切不可理解為,胃就是中焦?!稜I衛(wèi)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注入膀胱而滲入焉”;《難經(jīng)》:“下焦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梢哉J(rèn)為,下焦在臍以下恥骨以上。
這是《難經(jīng)》對三焦部位的確切描述。雖文字不多,卻交代的清楚明白。三焦雖分三部,而實為一體也。
二、臟腑劃分
三焦分三部,一般認(rèn)為上焦在胸腔,有心和肺。中焦在上腹部有脾、胃、肝、膽。下焦在小腹部,有腎、膀胱、小腸、大腸及女性生殖器官。但自《內(nèi)經(jīng)》以來,就有肝屬中焦和肝屬下焦兩種說法。肝屬中焦的說法:《靈樞脹論》中說:“肝脹者,脅不滿而痛引小腹,肝居脅里”當(dāng)屬中焦。在《內(nèi)經(jīng)》的脈法里,肝與左關(guān)相應(yīng),而屬于中焦。《素問脈要精微論》:“盡內(nèi)兩傍,則季肋也,心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王冰在《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則指出:“肝為陽臟,位于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也”。也說明肝屬中焦。
王叔和在《脈經(jīng)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篇中,引《脈法贊》說:“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又說:“肝部在左手關(guān)上是也,足厥陰經(jīng)也。與足少陽為表里,以膽合為府,合于中焦。”現(xiàn)在最通俗的說法也都是以左關(guān)候肝膽為據(jù)。而說肝為下焦者,則認(rèn)為,肝與腎同為不焦。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宗二十三焦虛實》中說:“下焦如瀆,其氣起于胃下腕,別回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于清濁,主肝腎之候也。所以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王冰在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泄,皆居于下”時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他在上面說:“肝為陽臟,位于中焦”。這里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
除肝臟有分岐之外。別的臟腑都沒有爭議。從《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旨意來看,我們認(rèn)為肝臟屬中焦無疑。如:“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之處,”即使從其功能來看,也當(dāng)屬中焦。如:“中焦以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如漚”,“主入補主出”等。都符合肝臟屬于中焦特點。下焦的功能是“如瀆”。“瀆者,濁也,通也,所以通垢濁也”。若肝屬下焦當(dāng)“主出而不內(nèi)”,這就與肝臟“入而不出”的功能不相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