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良性腫瘤:
因甲狀腺瘤有引起甲亢(發(fā)生率約為20%)和惡變(發(fā)生率約為10%)的可能,故應早期行包括腺瘤的患側,甲狀腺大部或部分(腺瘤小)切除。切除標本必須立即行冰凍切片檢查.以判定有無惡變。
甲狀腺腺瘤有癌變的可能,并可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故應早期手術切除。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無論腫瘤大小,目前多主張做患側腺葉切除或腺葉次全切除,而不宜行腺瘤摘除術。其原因是臨床上甲狀腺腺瘤和某些甲狀腺癌,特別是早期甲狀腺癌難以區(qū)別。另外約25%的甲狀腺瘤為多發(fā),臨床上往往僅能查到較大的腺瘤,單純腺瘤摘除會遺留小的腺瘤,日后造成復發(fā)。
甲狀腺惡性腫瘤:
手術治療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種類型甲狀腺癌的基本治療方法,并輔助應用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療。
1、手術治療:甲狀腺癌的手術治療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以及頸淋巴結的清掃。甲狀腺的切除范圍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隨即對照試驗結果的依據(jù)。但是完全切除腫瘤十分重要,薈萃分析資料提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項獨立預后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小于腺葉的切除也是不適當?shù)?。范圍最小的是腺葉加峽部的切除。最大至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切除范圍的趨勢是比較廣泛的切除。有證據(jù)顯示甲狀腺近全切或全切除術后復發(fā)率較低。低危組病例腺葉切除后30年復發(fā)率為14%,而全切除術為4%,一般對高危組的病人,首次手術的范圍并無太多爭論,有報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葉切除后局部復發(fā)率為26%,全切除后局部復發(fā)率為10%,而甲狀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間并無區(qū)別。廣泛范圍手術的優(yōu)點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主要缺點是手術后近期或長期并發(fā)癥增加,而腺葉切除很少導致喉返神經損傷,且?guī)缀醪话l(fā)生嚴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年齡是劃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并根據(jù)低危、高危分組選擇治療原則。對低危組病人采用腺葉及峽部切除,若切緣無腫瘤,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對高危組病人采取患側腺葉、對側近全切或次全切除術為宜。也可根據(jù)腫瘤的臨床特點來設計手術:?腺葉+峽部切除術適用于腫瘤直徑小于1cm、明確局限于甲狀腺一葉內的低危組患者;‚甲狀腺患側全切+峽部切除+對側近全切,適用于腫瘤直徑大于1cm,較廣泛的一側乳頭狀癌伴有淋巴結轉移者;ƒ甲狀腺全切除術適用于高度侵襲性的乳頭狀、濾泡狀癌,明顯多灶性,兩側淋巴結腫大,腫瘤侵犯周圍頸部組織或有遠處轉移者。15歲以下或45歲以上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可達90%,對該組病例應考慮全甲狀腺切除。
頸淋巴結清掃范圍同樣有爭論,是常規(guī)行中央?yún)^(qū)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淋巴結清掃,或只切除能觸及的腫大淋巴結,尚無定論。薈萃分析資料提示僅兩個因素可幫助預測是否頸淋巴結轉移,即腫瘤缺乏包膜和甲狀腺周圍有腫瘤侵犯。該兩因素均不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38%,兩因素均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87%。
頸淋巴結清掃的手術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質量卻有可能受到影響,所以目前對于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的決定非常謹慎。尤其是低危組病人,若手術時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可不作頸淋巴結清掃。如發(fā)現(xiàn)腫大淋巴結,應切除后做快速病理檢查,證實為淋巴結轉移者,可作中央?yún)^(qū)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頸淋巴結清掃。前者指清除頸總動脈內測、甲狀腺周圍、氣管食管溝之間及上縱隔的淋巴結組織;后者指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及副神經的頸淋巴結清掃。由于再次手術時行中央?yún)^(qū)淋巴結清掃易損傷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因此有主張首次手術時及時未見腫大淋巴結,也行中央?yún)^(qū)清掃。對高危組病人,肉眼可見頸淋巴結轉移、腫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齡超過60歲者,應作改良頸淋巴結清掃;若疾病分期較晚,頸淋巴結受侵犯廣泛者,則應作傳統(tǒng)淋巴結清掃。
2、內分泌治療:甲狀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術后患者應終身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預防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抑制TSH。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均有TSH受體,TSH通過其受體能夠影響甲狀腺癌的生長。甲狀腺素片的劑量,應根據(jù)TSH水平來調整,但是對于TSH抑制的精確范圍,尚缺乏足夠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一般來講,有殘余癌或復發(fā)高危因素的患者,TSH應維持在0.1mU/L以下;然而復發(fā)低危的無病患者TSH應維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于正常值下限);對于有實驗室檢查陽性但無器質性病變(甲狀腺球蛋白陽性、影像學陰性)的低危組患者,TSH應維持在0.1-0.5mU/L;對于長年無病生存的患者,其TSH或許可以維持在正常參考值內??捎米蠹谞钕偎剽c片(優(yōu)甲樂),每天 75ug-150ug,并定期測定血T4和TSH,根據(jù)結果調整藥量。
3、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對于乳頭狀癌、濾泡癌,術后應用碘適合于45歲以上病人、多發(fā)性癌灶、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后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于減少復發(fā)和死亡率。應用碘治療目的是:
①破壞殘留甲狀腺內隱匿微小癌;‚易于使用核素檢測復發(fā)或轉移病灶;
③術后隨訪過程中,增加用狀腺球蛋白作為腫瘤標記物的價值。
4、體外照射治療(EBRT):主要用于除了乳頭狀癌以外的其他甲狀腺癌。
5、生物治療:它從患者自體外周血中分離出單個核細胞(抗癌相關因子,自然殺傷細胞)經過體外實驗室激活、修飾、擴增后回輸?shù)交颊唧w內,起到調節(jié)和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并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作用。
甲狀腺腫瘤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甲狀腺腫瘤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甲狀腺腫瘤找醫(yī)生
更多 >甲狀腺腫瘤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越秀區(qū) 三級甲等
-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東城區(qū) 三級甲等
-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海淀區(qū) 三級甲等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徐匯區(qū) 三級甲等
- 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 荔灣區(qū)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