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
首先當掌握標本虛實,標實應區(qū)別陰寒、痰濁、氣滯、血瘀的不同,本虛又應區(qū)別陰陽氣血之虛。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后顧其本,或標本同治,虛實兼顧。治標常以散寒、化痰、行氣、活血為主,扶正固本包括溫陽、補氣、益氣養(yǎng)陰等法?;钛}是其基本治法。
1.寒凝心脈
證候: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fā)病或加重。治則: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痹。主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若疼痛劇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為陰寒極盛,胸痹心痛重證,治以溫陽逐寒止痛,方用烏頭赤石脂丸。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發(fā)作時含化可即速止痛。
陽虛之人,虛寒內(nèi)生,同氣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進一步耗傷陽氣,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溫陽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證候: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fā),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治則:疏調(diào)氣機,和血舒脈。主方:柴胡疏肝散。
若兼有脘脹、噯氣、納少等脾虛氣滯的表現(xiàn),可用逍遙散疏肝行氣,理脾和血。若氣郁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如胸悶心痛明顯,為氣滯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強活血行瘀、散結(jié)止痛之作用。
氣滯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據(jù)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樸、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氣。如氣滯兼見陰虛者可選用佛手、香椽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3.痰濁閉阻
證候: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fā)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治則:通陽泄?jié)?,豁痰開結(jié)。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若患者痰黏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因痰阻氣機,可引起氣滯血瘀。另外,痰熱與瘀血往往互結(jié)為患,故要考慮到血脈滯澀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氣活血,化瘀通脈。
若痰濁閉塞心脈,卒然劇痛,可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止痛;因于痰熱閉塞心脈者用猴棗散,清熱化痰,開竅鎮(zhèn)驚止痛。
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shù)、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散結(jié)之品,但由于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當配合健脾化濕之品。
4.瘀血痹阻
證候: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jié)、代、促。治則:活血化瘀,通脈止痛。主方:血府逐瘀湯。
寒(外感寒邪或陽虛生內(nèi)寒)則收引、氣滯血瘀、氣虛血行滯澀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在臨床最常見,并在以血瘀為主癥的同時出現(xiàn)相應的兼癥。兼寒者,可加細辛、桂枝等溫通散寒之品;兼氣滯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氣止痛之品;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等補中益氣之品。若瘀血痹阻重證,表現(xiàn)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雞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藥物,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使用,才能獲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時要注意種類、劑量,并注意有無出血傾向或征象,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停用,并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證候: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晄白,或易出汗,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jié)代。治則:補養(yǎng)心氣,鼓動心脈。主方:保元湯。
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干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或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可用養(yǎng)心湯,養(yǎng)心寧神,方中當歸、生地、熟地、麥冬滋陰補血;人參、五味子、炙甘草補益心氣;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yǎng)心安神。
補心氣藥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而生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yǎng)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證候: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舌紅少澤,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結(jié)代。治則: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主方: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
若陰不斂陽,虛火內(nèi)擾心神,心煩不寐,舌尖紅少津者,可用酸棗仁湯清熱除煩安神;如不效者,再予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火,寧心安神。若陰虛導致陰陽氣血失和,心悸怔忡癥狀明顯,脈結(jié)代者,用炙甘草湯,方中重用生地,配以阿膠、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養(yǎng)心陰;人參、大棗補氣益胃,資脈之本源;桂枝、生姜以行心陽。諸藥同用,使陰血得充,陰陽調(diào)和,心脈通暢。
若心腎陰虛,兼見頭暈,耳鳴,口干,煩熱,心悸不寧,腰膝酸軟,用左歸飲補益腎陰,或河車大造丸滋腎養(yǎng)陰清熱。若陰虛陽亢,風陽上擾,加珍珠母、磁石、石決明等重鎮(zhèn)潛陽之品,或用羚羊鉤藤湯加減。如心腎真陰欲竭,當用大劑西洋參、鮮生地、石斛、麥冬、山萸肉等急救真陰,并佐用生牡蠣、烏梅肉、五味子、甘草等酸甘化陰且斂其陰。
7.心陽不振
證候: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治則:補益陽氣,溫振心陽。主方:參附湯合桂枝甘草湯。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心腎而消陰翳。心腎陽虛兼見水飲凌心射肺,而出現(xiàn)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以附子補腎陽而祛寒邪,與芍藥合用,能入陰破結(jié),斂陰和陽,茯苓、白術(shù)健脾利水,生姜溫散水氣。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龍牡湯,并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回陽固脫。
胸痹心痛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胸痹心痛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胸痹心痛找醫(yī)生
更多 >胸痹心痛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歷下區(qū) 一級
- 威海市中醫(yī)院 環(huán)翠區(qū) 三級甲等
- 德州市中醫(yī)院 德城區(qū) 三級
- 燕郊人民醫(yī)院 三河市 二級甲等
- 肥城市中醫(yī)院 肥城市 三級甲等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東區(qū) 通州區(qū) 三級甲等
- 陸良縣中醫(yī)院 陸良縣 二級甲等
-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自流井區(qū) 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