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時,我們都戀物,都有自己不愿與之分離的物品。或許,在那小小的心靈里,就算全世界不愛我們了,也還有自己的摯愛。
大家都還記得周星馳曾經(jīng)的賀歲電影《長江七號》中的外星狗嗎?它非常可愛,相信每個女孩都想擁有一個。其實,豈止女孩,男人也不例外。并且,如果我們能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估計會發(fā)現(xiàn),擁有一個像"長江七號"這樣神奇而又忠誠的寵物,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夢想。
孩子的戀物行為,其實是人對安全感的需要。那么,我們孩童時代,都戀了什么呢?
孩子的渴望:一個對自己不離不棄的陪伴者
現(xiàn)代心理學(xué)認為,每個孩子都渴望一個對自己不離不棄的陪伴者。這種渴望的對象最初是媽媽,其后還有爸爸或其他重要的親人。然而,這一渴望注定是會受挫的,因為媽媽勢必會有種種理由,不時地離開自己,離開的時間有時很短,只有一轉(zhuǎn)眼,有時則很長。
1.孩子在3歲以前
3歲以前的孩子,受不了這種分離,當(dāng)看不到媽媽時,他們就會哭泣。心理學(xué)的說法是,太小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客體恒定感"。他們只有在看到一個人或物在自己眼前時,他們才會相信這個陪伴者存在,而一旦看不到了,他們就會覺得這個陪伴者似乎是徹底消失了。因為媽媽太重要了,不僅滿足著一個孩子的所有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滿足著他的所有重要的情感需要,所以一旦媽媽不在他的眼前,他的世界仿佛就坍塌了,于是他號啕大哭,這種哭的背后,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痛。
2.孩子在3歲以后
3歲以后的孩子,才初步形成"客體恒定感",即,當(dāng)一個人或物從眼前消失后,他的心中有著這個人或物的意象,所以這種消失不會令他太
焦慮。
當(dāng)然,這種"客體恒定感"是逐步形成的,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分水嶺,在這以前,孩子絕對不能忍受媽媽或其他重要的人或物的消失,在這以后,他就絕對可以忍受了。
簡而言之,每個孩子--其實大人也不例外——都渴望絕對地擁有一個專屬于自己的重要客體,這個客體最初是媽媽。
"過渡媽媽":
彌補媽媽離開造成的傷害
但是,媽媽總是要不斷地或長或短地離開自己的,這會給一個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為了彌補這種傷害,一個孩子就會將這種渴望轉(zhuǎn)移到某個特定的物品上,這個物品,則可以稱為"過渡客體",或"過渡媽媽"。
1."過渡媽媽"可以是任何物品
譬如,一個孩子的過渡客體是一團毛線,她每天都攥著這團毛線,仿佛這是天下最寶貝的東西,當(dāng)這個毛線突然找不到時,她會哭得暈厥過去。這團毛線是一張毛毯的殘留物,而這張毛毯是她出生后和媽媽一起蓋的,而她的媽媽是空姐,產(chǎn)假修完后便開始滿世界地飛來飛去,這令她很痛苦,為了彌補這種痛苦,她便先是依賴那張毛毯,每天都睡在毛毯里。毛毯太臟了,家人把它扔了,那次她也是哭得暈厥過去。后來,她不知在哪里發(fā)現(xiàn)了這團毛線,于是視為珍寶,實際上她是將這團毛線當(dāng)作了媽媽,媽媽才是她心中真正的寶貝。
最常見的過渡客體是毛茸茸的玩具,例如各種各樣的公仔。電影《長江七號》中,當(dāng)七仔死去時,縮成了一個毛線織成的玩具,便是這個道理。
2."過渡媽媽"全能又偉大
媽媽,最初在一個幼小的孩子心目中是全能的,因為她可以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逐漸明白媽媽的能力其實是很有限的,隨后,他將這種全能幻想轉(zhuǎn)移到了"過渡媽媽"身上。孩子們常對自己的玩具說話,如果你認真去聽,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把這個玩具想象得極其偉大,好像可以把他做任何事情似的。
在小狄的夢中,周星馳刻意描繪了這一點。七仔不僅可以打敗"天下最兇惡的狗",還可以給他神奇
眼鏡,讓他偷窺同學(xué)的試卷而考100分,還可以給他一雙超級跑鞋,讓他在體育課上大放光彩,并且還幫他懲罰了一直瞧不起他的兩個老師……
不過,相比之下,對這種全能描繪得最為淋漓盡致的,還是日本動畫片《機器貓》。在這個系列動畫片中,不管小主人公有任何夢想,《機器貓》都可以幫他神奇地實現(xiàn)。
溫馨提醒:
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
6個月前的孩子處于"全能自戀"期,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因為當(dāng)他冷了、餓了或渴了時都會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盡管是媽媽滿足了他,但因為他覺得媽媽和他是一體的,所以他會覺得是自己全能。如果這種"全能自戀"得到了滿足,這個孩子便會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但是,如果他的這些需要常常得不到滿足,那么他的全能自戀便會遭遇挫傷,此后,他會一直執(zhí)著于這種全能需要。由此,可以說,如果《機器貓》或《長江七號》這種影片中的"全能玩具"特別能打動你,那很可能是你在很小的時候得到的照料
不夠好。
3."過渡媽媽"永遠不離不棄
除了超能力外,一個過渡客體的更重要的特征是不離不棄,不管我們怎么對待它,它都會忠于自己。這也是每個孩子都干過的事情,那些被孩子當(dāng)成過渡客體的玩具,不僅被孩子視為珍寶,也被孩子肆意折磨過,但不論孩子怎么對待它,它勢必都會"不離不棄"。這樣一來,一個孩子就會獲得一種安穩(wěn)感。
其實,這種行為很早便開始了。很多心理學(xué)家認為,孩子天然就是有強烈的攻擊性的。譬如,很小的孩子會咬媽媽的乳頭,大一些的孩子會掐媽媽,拔媽媽的頭發(fā),等等。他們這樣做,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如果我這樣對待你,你都對我不離不棄,都一如既往地愛我,那就真證明你是愛我的了。
一個有安全感的媽媽會寬容孩子的攻擊,畢竟一個嬰兒的攻擊是沒有什么殺傷力的。得到了這種寬容的孩子,則會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他心中的攻擊性會大減。
相反,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媽媽,可能會對嬰兒的小小的攻擊過于敏感,于是會懲罰孩子。由此,這個孩子的攻擊性便會被過度壓制,于是他會執(zhí)著于釋放自己的攻擊性上,會找一切機會去釋放它。
溫馨提醒:
讓孩子釋放攻擊性
我們知道,大人們的攻擊行為常常是有目的的,當(dāng)目的達到時,大人的攻擊行為便會停止,但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常常沒有底線,他們似乎根本沒有滿足的那一時刻。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說,最好讓一個人在最小的時候釋放他的攻擊性,畢竟一個嬰兒的攻擊性是沒有什么殺傷力的,而一個青少年的攻擊性已比較可怕,一個成年人的攻擊性就尤其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