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通過口服、靜脈、肌肉注射、外用及霧化吸入等方式吸收的藥物,可以通過影響母體皮膚、子宮及胎盤等直接或間接影響胎兒的器官發(fā)育而造成畸形甚至死亡。60年代初,英國和西德的婦女由于早孕反應服用反應停,結果一萬多名嬰兒發(fā)生各系統(tǒng)的畸形,引起人們對藥物導致先天性畸形和功能異常的密切注意。但是一些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孕婦有病也避免用藥,從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后果。妊娠期女性一旦患上皮膚病,不僅可影響其自身健康,還可對其胎兒的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危害。只有科學認識,才能避免盲目與恐慌。接下來,就為大家普及一下孕期皮膚病如何安全用藥的知識。
一、藥物對妊娠各期的影響
1.孕早期:是胎兒器官分化形成期,也是最容易遭到致畸因素損害的敏感時期。因此,懷孕3個月內應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藥物。
2.受精后2周內:受精卵著床后藥物對胚胎的影響是“全”或“無”式的,即:“全”:藥物導致胚胎死亡而引起流產,“無”:藥物損傷少量胚胎細胞,但可被后期分化發(fā)育的細胞修復,胚胎可繼續(xù)發(fā)育而不出現異常。
3.受精后3-8周:是神經、肌肉、骨骼系統(tǒng)分化的關鍵時期,為藥物的高敏感期,致畸危險最大。
4.受精后9周至分娩:是胎兒生長、器官發(fā)育及功能完善階段,藥物可造成胎兒功能發(fā)育遲緩、體重下降及孕婦早產等。
二、孕婦用藥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分類
A類: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未見對胎兒有損害,是最安全的一類。
B類:動物實驗顯示對胎兒有危害,但臨床研究未證實;或動物實驗未顯示胎兒致畸,也無臨床研究證實。
C類:動物實驗證實對胎兒致畸或殺胚作用,但人類無研究證實。
D類:臨床有一定資料表明對胎兒有危害,但孕婦有嚴重疾病或受死亡威脅時必須使用又無可替代藥物時,可以考慮但需慎用。
X類:證實對胎兒有危害,絕對禁用。
當孕婦出現必須用藥的指征時,以A、B類首選;懷孕3個月內最好不用C、D類,X類則為禁忌。
三、孕期常見皮膚病的用藥
1.痤瘡:孕期痤瘡可以使用外用藥,口服藥則推薦紅霉素(B類)、甲硝唑(B類)、克林霉素(B類)、過氧化苯甲酰(C類)。前3個月使用維A酸類(C類)、阿達帕林(C類)和他扎羅?。╔類)則會引起胎兒畸形,而四環(huán)素(D類)則禁止使用。
2.銀屑?。和庥每ú慈际褂脮r吸收率約為6%,可以用于局部銀屑病的皮損,中波UVB用于治療全身性銀屑病是安全的,而長波紫外線(PUVA)則有潛在的致畸作用。甲氨蝶呤(MTX)和阿維A是X類藥物,生育期的女性禁止使用,停用1月后才可以懷孕。
3.皮炎濕疹類:激素為C類藥物,系統(tǒng)使用可以導致胎兒生長停止,必需使用時可短期口服。他克莫司可以通過胎盤并從乳汁排出,因此只有對孕產婦的益處大于對胎兒的弊處時才考慮使用。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用于孕3個月以后是安全的,苯海拉明因提高了腭裂、泌尿生殖器官畸形需要慎用。
4.病毒感染:生殖器疣外用物理方法治療對孕婦較安全,咪喹莫特(B類)對動物未見致畸作用,但缺乏臨床研究;阿昔洛韋(C類)臨床應用較多,安全性肯定。
5.細菌感染:青霉素類、頭孢霉素類、阿奇霉素是臨床可安全使用的B類藥物,除了孕婦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外,對各期胎兒發(fā)育都較安全,可放心使用。氟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在動物實驗中發(fā)現可引起軟骨破壞。
6.抗組胺藥:賽庚啶、氯苯那敏為B類藥,無孕期使用禁忌。西咪替?。–類)為抗雄激素藥,應避免使用防止出現男性胎兒女性化的危險。西替利嗪為B類藥,除了孕早期及分娩前2周可引起先兆流產外,其余時間都可以安全使用。氯雷他定雖為B類藥物,但報道其不良反應如腭裂、耳聾、膈疝、耳廓發(fā)育不全等較多,因此推薦非常必要時才使用。多塞平可引起胎兒腸梗阻、呼吸窘迫、肌肉痙攣,應該避免使用,尤其是臨近分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