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營養(yǎng)管理血糖
我們往往過多重視了膳食對血糖的作用,而忽視了運動對血糖的影響。合理的運動營養(yǎng)搭配,可以大大減小運動或者膳食引起的血糖波動。血糖波動幅度過大是導致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我們希望通過結構化運動干預模式加合理飲食搭配,達到維持血糖平穩(wěn)、防治并發(fā)癥的目的。結構化運動干預,是按照身體健康對運動中的健康要素的基本需求進行合理搭配,并配合膳食營養(yǎng)形成的多種運動組合的干預。
二、針對血糖的運動干預
1.中等強度以下的運動:
中等強度以下的運動降低血糖、血脂,而且不需要胰島素的介入,尤其適合餐后1.0~1.5h進行(不同食物、不同人的時間不同,需要個性化)。此時大量食糜進入小腸,血糖、血脂開始升高。這種運動也符合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法:飯后百步走。運動的時間長些,消耗的血糖、血脂就多些,可以減輕胰島分泌的壓力,也可以削弱高血糖、高血脂對組織造成的損害;但如果運動時間過長,會導致骨骼肌內肌糖原消耗過大,即使運動停止后很長時間,血糖仍然會不斷進入骨骼肌,補充肌糖原,從而造成運動后血糖的過度下降。尤其是晚上臨睡前的長時間運動,容易在糖尿病患者中引起夜間低血糖。這種無癥狀延遲性低血糖,往往被人忽視,危害極大[1]。陳愛榮等[2]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為46.6%,其中73.7%的低血糖發(fā)生在夜間。消瘦型患者更容易發(fā)生低血糖[3],更要格外注意。
2.高強度的運動:
高強度運動對于身體是一種比較強的刺激,身體會產生應急反應,反應程度與運動強度成正比。利用這種特性,可以安排在餐前進行高強度運動。因為餐前血糖比較低,如果此時進食,就會發(fā)生進食過快、攝入過飽,而且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的延遲,餐后血糖會很高,餐后又會很快發(fā)生饑餓。餐前的高強度運動,可以很快升高血糖,使身體應激激素分泌較多,此時進食,由于血糖較高,就不會有低血糖時的強烈饑餓感,可以避免過度飲食。而且,運動引起的高血糖可以導致胰島素分泌提前。這種餐前高強度運動方法,稱之為"餐前運動小點心"[4]。具體做法是:1min高強度運動(強度為90%最大心率),休息30s,再進行第2次高強度運動1min,再休息30s,重復6遍,然后才可以進餐。高強度運動的效果不是長時間低強度運動可以替代的:因為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對能量代謝構成刺激,從而改善糖耐量、降低胰島素抵抗[5,6];也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有效刺激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病的發(fā)生風險。
3.高強度運動、低強度運動、食物的搭配:
重點在于(1)運動有效減少飲食對血糖波動的影響:餐前高強度運動、餐后1.5h后的中低強度運動;每天的訓練計劃中,熱身運動后可以先進行刺激性運動(如高強度心肺耐力運動,或者力量練習),升高血糖,然后安排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這種安排可以穩(wěn)定運動中的血糖。如果這兩種運動按相反次序進行,即先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然后進行高強度心肺耐力運動或者抗阻力力量運動,則容易造成血糖的下降、血糖不穩(wěn)定[7]。如果這種運動安排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可以采取少量多餐、降低食物血糖指數等方式配合運動。(2)營養(yǎng)補充消除運動引起的血糖的波動,長時間運動要注意運動前、中、后的能量補充,防止運動中低血糖及運動后的延遲性低血糖。(3)營養(yǎng)補充顯著提升運動的健康效果。運動時血液會充盈運動的肌肉,如果運動中及運動后半小時內血液中氨基酸濃度高,就特別有利于蛋白合成、組織的重建,有利于運動后的恢復,可以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
4.如何區(qū)分運動強度是高強度還是低強度:
心肺耐力運動的強度,可以用心率儲備的利用率或者最大心率的百分比表示。由于糖尿病對植物神經的破壞,或者患者服用了β受體阻斷劑,心率的變化往往難以反映心臟運動的負荷。還有其他表示運動強度的方法,如主觀自我感覺(Borg運動強度表):如果感覺較費力就可以進行,就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果感覺很吃力才能進行的運動,就是高強度運動。還可以用談話試驗法確定運動強度:運動時可以順暢說話,說明是低強度;運動時呼吸急促、氣喘,但可以斷斷續(xù)續(xù)說話,說明是中等強度;運動時如果不能完整說話了,說明是高強度。
同樣的運動,不同的人反應不同。即使對于同一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態(tài)對于同樣的運動反應也會有差異。需要反復測試,了解身體對運動的反應。
三、針對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運動干預
1.針對骨骼肌萎縮無力進行的運動:
糖尿病患者骨骼肌容易萎縮。維持任何姿勢都需要肌肉力量。身體的肌肉除了引起動作的運動肌(往往是跨關節(jié)的大塊肌肉),也有姿勢穩(wěn)定肌(往往是小肌肉,不引起動作,但保持肌張力、維持姿勢)。除了維持姿勢,還需要動作穩(wěn)定肌維持動作的穩(wěn)定、減少關節(jié)松弛造成關節(jié)痛。糖尿病患者肌肉弱,弱到對體重都難以承受、對普通時間維持姿勢都容易疲勞,表現就是容易疲勞。這種易疲勞感,又會引起心情抑郁,反過來加重病情進展。運動肌的抗阻力訓練、針對各種姿勢穩(wěn)定肌以及動作穩(wěn)定肌的抗阻力訓練,對于緩解身體疲勞感、減輕抑郁、改善精神狀態(tài)、減少運動損傷(包括慢性勞損和急性損傷)都非常重要。流行的平板運動、靠墻蹲馬步、俯臥燕飛,就屬于姿勢穩(wěn)定肌鍛煉方法,往往鍛煉形式是靜力性力量練習;而伴隨緩慢動作進行的離心運動、單獨針對性的拮抗肌訓練可以提升動作的穩(wěn)定性。對運動肌的鍛煉,如彈力帶操、啞鈴操,既可以起到對神經系統(tǒng)控制身體的能力的鍛煉效果、有效預防神經的退化,還是對大肌肉群的練習,可以有效改善少肌癥。
2.心血管病預防、胰島素抵抗、神經受損的運動干預:
心臟與神經通過運動能夠獲得功能改善效果的機制在于運動是刺激,健康是適應。適宜強度的運動刺激,會引起身體相應對刺激的反應:(1)自體增強:表現為通過刺激抑制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如通過抗阻力練習,肌肉功能得到改善;通過劇烈運動造成的心臟適度缺血,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2)代償:當心臟或者神經中某些組織功能喪失,無法產生自身功能增強時,如果其對應的功能又被運動刺激不斷需要的時候,其他組織會代管這部分喪失的功能發(fā)揮作用,如卒中后一些肌肉失去控制,通過不斷康復運動,其他肌肉會代償接管這部分肌肉的功能,表現為整體運動能力的恢復[8]。
產生這兩種適應的運動,都必須要有適宜的強度。運動要有針對性。針對心肺功能的運動,需要心跳達到靶心率的強度效果最好。此強度的精確測定,需要臨床進行心肺功能測試或者平板運動試驗等。對于神經功能的健康維護來講,也需要運動的強度,但表現為運動的復雜程度或難度。比如走路,可以通過走Z字形,走坡、繞桿等方式增加難度,另外可以要求完成同樣運動的速度作為一種難度,從而提升運動刺激神經健康的效果。也只有有強度的運動,才會改善胰島素抵抗[6],改善體脂分布,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
在沒有條件進行靶強度測試的情況下,科學鍛煉的循序漸進原則非常重要:起步強度為40%~50%的最大能力,運動強度或者運動量的每次增加量控制在5%~10%。每一個強度和量的適應期必須1~2周。身體弱、沒有運動習慣的患者運動的增加量要更低、恢復時間要更長。
3.骨質疏松、跌跤風險的運動干預:
防跌跤鍛煉主要包括下肢的力量練習、肌肉拉伸練習、靈敏練習、平衡練習等運動。要主動預防跌倒。骨質疏松癥預防,一方面要通過撞擊性運動強化骨骼,減緩骨骼脫鈣,一方面需要強化肌肉力量,增強保護骨骼的機制。骨骼的健康,離不開撞擊性運動(impactexercise)。長時間骨骼不受沖擊力,骨骼脫鈣會更嚴重[9]。足夠的肌肉力量是預防傷病的前提。肌肉一方面包裹骨骼、保護骨骼,另一方面肌張力也是身體緩沖外力沖擊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