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由于人們的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吃出來的疾病”日益增多,諸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腫瘤、內(nèi)分泌紊亂等病。這些疾病直接影響到人民的健康,并向低齡人群蔓延,如何才能解決這一難題?從古老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能夠很好地尋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把其中“飲食養(yǎng)生”內(nèi)涵總結(jié)如下。
謹和五味——各種食物搭配合理
朱丹溪曰:“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所以說,要“吃出健康”就應以“麻、麥、稷、稻、豆”五谷為主要營養(yǎng);以“李、杏、棗、桃、粟”五果為輔助;以“犬、羊、牛、雞、豬”五肉為補益;以“韭、薤、葵、蔥、藿”五菜為補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谷肉果菜搭配合理食用,一般葷素搭配比例為1:2,防止偏食,保持營養(yǎng)均衡。
食不偏嗜——各種口味適當調(diào)和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指出藏人體陰精的五臟,容易因為偏嗜飲食五味而受到損傷。并指出味過于酸,會導致“脾氣乃絕”;味過于咸,會引起“心氣抑”;味過于甘,容易引起“腎氣不平”;味過于苦,會發(fā)生“脾氣濕滯”;味過于辛,可導致“筋脈衰敗”。這說明飲食對人體五臟有“養(yǎng)”和“傷”的雙重作用。因此,小心調(diào)和、搭配飲食五味時,就能夠營養(yǎng)充沛,筋強骨壯,身體健康。
食不過量——各種飲食攝入適量
《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指出飲食攝入過量,就會損傷胃腸道,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意思是長期過食肥甘厚味等高熱量食物,就會引起疔瘡類病變。因此,吃飯應做到七、八分飽,一日三餐熱量合理搭配,早飯:午飯:晚飯之間的熱量卡比約為4:4:2。
食無所犯——食不貪雜,勿犯禁忌
每餐的飲食不可過雜過多,即“食不欲雜”。也就是一餐吃的食物樣數(shù)不要過多。所吃食物之間不要犯飲食禁忌。例如:豬肉忌生姜、蕎麥、葵菜、梅子、馬肉、驢肉等;羊肉忌梅子、小豆、蕎麥、豬肉、醋等;犬肉忌菱角、蒜、鯉魚等;牛肉忌黍米、韭菜、生姜、粟子等;雞肉忌蒜、芥末、生蔥、糯米、李子、兔肉、鱉肉等。
食知所宜——食應節(jié)氣,寒溫適中
《靈樞·師傳》曰:“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無論是吃的食物,還是喝的飲品,要做到不要太灼熱,也不要過于寒涼,應該寒溫適度,這樣才能保持正氣不受損傷,也不會導致病邪入侵。
目前,許多學者對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飲食養(yǎng)生理論的研究前景都充滿希望。每個人都應遵循:“合理膳食、服食方便、作用溫和、安全可靠、保護胃氣。”真正做到“吃出健康”,以提高生命質(zhì)量,減少疾病,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