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丨三伏天最靠譜的養(yǎng)生食療方
摘要:微風至,盛夏始
微風至,盛夏始
7月7日11時42分
迎來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老十一小暑
宣告進入三伏天
“伏”即是伏藏,應當減少外出避暑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
小暑時節(jié)的風,夾雜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
由于炎熱,田野中的蟋蟀
跑到院落的墻角避暑
三候鷹始鷙
老鷹因地表溫度較高
選擇在清涼的高空活動
古時盛夏時節(jié),人們積極尋覓納涼圣地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現(xiàn)代的人們更愿意呆在房中
“攜瓜來追空調(diào)涼,WiFi可樂倚竹床”
暑氣如期而臨,從古至今
不管是古時的深山密林
還是現(xiàn)代的空調(diào)房間
人們總能覓得一處納涼勝地
感受“時有微涼不是風”的小確幸
中醫(yī)認為平心靜氣能使氣血通暢
有助于心肌功能的旺盛
也符合“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
注意勞逸結合,多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口味宜清淡
絲瓜、苦瓜、冬瓜、蓮子粥、綠豆湯、薏仁粥
北方講究“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新小麥磨粉,做成滾燙的面食
這種吃法是為了身體出汗
排出各種毒素
南方的老廣,偏愛綠豆糖水
清涼消暑,除濕利尿
小暑養(yǎng)生,除濕養(yǎng)脾
小暑天,雨后溫度高,濕氣重
公園涼亭木質(zhì)的桌椅板凳散發(fā)潮氣
久坐易誘發(fā)痔瘡、風濕、關節(jié)炎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除濕養(yǎng)脾,可食
茯苓、生姜、大棗、薏米、紅豆、橘皮
原材料:烏梅25g、
山楂25g、陳皮10g、桂花5g、甘草3片、冰糖50g
制作方法:烏梅泡發(fā)、山楂、陳皮、桂花及甘草洗凈,。大火煮滾后轉小火煮半小時,加冰糖攪拌至冰糖融化關火,過濾,晾涼后入干凈容器冷藏。
食療效果:酸梅湯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生津止渴,收斂肺氣
小暑·食療方·茯苓粥
原材料: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生姜粒若干
制作方法:粳米、茯苓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大火將水燒沸,后轉用小火熬至糜爛,然后加入鹽、生姜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jù)口味可加入
紅糖。
食療效果: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對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節(jié)氣周而復始
千百年來不停輪轉
中國人講究因時而動,因地而動
小暑節(jié)氣,愿你得一處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的棲息之所
長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