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分型治療:
1、腎氣虛弱型
證候:小便不通,或滴漓不暢,排出無(wú)力,腰痛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
治法:補(bǔ)腎益氣。
方藥:參蛤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蛤蚧、人參各10g(另煎兌水),黃芪25g,桑螵蛸、云苓、當(dāng)歸各12g。
2、脾氣虛弱型
證候:小便欲解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血尿,肢體倦怠乏力,肌肉消瘦,大便溏泄,納呆乏味,氣短言微等,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無(wú)力。
治法:健脾益氣,通利水道。
方藥:補(bǔ)中益氣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參10g(另煎兌水),黃芪25g,白術(shù)、當(dāng)歸、陳皮、升麻、柴胡各10g,甘草6g。
3、脾腎兩虛型
證候:腰痛、腹脹、腰腹部腫塊,血尿,納差,嘔吐惡心,消痛,面色白,虛弱氣短,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xì)無(wú)力或弱。
治法:健脾益腎,軟堅(jiān)散結(jié)。
方藥:四物湯合左歸飲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參10g(另煎兌水),黃芪、補(bǔ)骨脂、杜仲各10g,白術(shù)12g,黃精、枸杞子各30g,甘草6g。
4、肝郁氣滯型
證候:情志抑郁,或多煩易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血尿,腰痛,脅腹脹痛,苔薄或薄黃,舌紅、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通利小便。
方藥:沉香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沉香、橘皮、當(dāng)歸各10g,冬葵子12g,滑石25g,若氣郁化火,可加龍膽草、山梔以清郁火。
5、濕熱下注型
證候:小便不得出,或小便量少熱赤,尿急尿頻尿痛,血尿,小腹脹滿,腰背酸痛,下肢浮腫,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方藥:八正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小薊、白茅根各30g,丹皮12g,乳香、沒(méi)藥、蒲黃各10g,赤芍、元胡各15g。
6、肺熱壅盛型
證候:小便不通或不暢,血尿,發(fā)熱,咳嗽,咽干痛,呼吸急促,煩渴欲飲,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清肺泄熱,通利水道。
方藥:清肺飲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黃芩、桑白皮、麥冬、車前子、云苓、木通、山梔各10g。若心火旺,舌尖紅,可加黃連清心火,有鼻塞、頭痛,脈浮等表證,可加薄何、桔梗以解表宣肺。
7、瘀血內(nèi)阻型
證候:面色晦黯,腰腹痛,腰腹部腫塊,腎區(qū)憋脹不適,舌質(zhì)紫黯或斑瘀點(diǎn),苔薄黃,脈弦或澀或結(jié)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散結(jié)。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丹參各30g,桃仁、紅花、川芎、元胡、香附、枳殼各10g,赤芍15g。
8、陰虛內(nèi)熱型
證候: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小便短赤,大便干,腰骶部疼痛,低燒,消瘦,舌質(zhì)紅,苔薄,脈細(xì)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化瘀。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丹參各30g,知母、黃柏、山藥、澤瀉、丹皮、云苓、熟地各10g,赤芍15g,澤蘭12g。
(實(shí)習(xí)編輯:許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