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胰島素問世以來,挽救了無數(shù)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說它“神奇”一點也不為過。胰島素對治療糖尿病有著神奇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很多用胰島素來治療,那么胰島素到底是什么呢?在治療糖尿病有什么作用和副作用呢?
什么是胰島素?
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受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質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如果胰島素分泌出現(xiàn)問題,那么糖代謝就會紊亂,繼而導致糖尿病。
胰島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調節(jié)代謝過程。對糖代謝: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糖原合成,抑制糖異生,使血糖降低;對脂肪代謝;促進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貯存,減少脂肪分解;對蛋白質;促進氨基酸進入細胞,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增加蛋白質合成。
胰島素六大副作用不可不知
雖然胰島素對人體好處較多,對糖尿病患者那更是無需多說。但是,藥物雖好,注射胰島素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注射胰島素帶來的副作用有哪些:
1、疼痛
從未注射過胰島素的患者朋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針頭,就開始緊張、腿肚子發(fā)軟了。注射胰島素會產(chǎn)生疼痛感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如果詢問一百個注射過胰島素的病友,恐怕有九十九個都會告訴您:注射胰島素的疼痛感非常輕微!
由于胰島素針比其他注射針細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藥物注射或疫苗接種輕微得多。
2、低血糖
低血糖的確可怕,尤其是無癥狀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患者昏迷。不過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嚴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較小。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預防及應付低血糖的發(fā)生,有備方能無患。
應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是很常見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間,但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常比較輕,危害性較小,多數(shù)通過兩餐間或睡前加餐可預防或避免。
3、脂肪墊
脂肪墊的形成,是由于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島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這種脂肪墊的存在,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脂肪墊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簡單——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規(guī)律地更換注射部位即可。
4、胰島素抗體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數(shù)月后,體內可產(chǎn)生胰島素抗體,使胰島素活性下降影響療效,并導致胰島素用量逐漸增加。究其根源,可能與胰島素制劑中的某些雜質成分有關,解決辦法是換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制劑。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目前臨床應用的不管是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還是人胰島素類似物,已很少或幾乎不產(chǎn)生胰島素抗體。
5、體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連續(xù)使用胰島素一段時間后,隨著血糖得到控制,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體重常有所增加,多數(shù)患者常把責任全部推到胰島素頭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島素。對此,我們應該具有清醒的認識。
誠然,在應用胰島素使血糖獲得控制后,尿中隨之流失的葡萄糖減少了,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損耗,導致一定程度的體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體重增加并不全是胰島素本身惹的禍,假如患者在應用胰島素的基礎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強體育鍛煉,使熱量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試問患者體重還會增加嗎?
6、水腫
患者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后4~6日可能發(fā)生水腫,多見于面部,也有少數(shù)患者可能出現(xiàn)在四肢等部位,這大概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稱為胰島素性水腫,這種水腫大多并不嚴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shù)會在一個月內漸漸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