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是兒科最常見的門/急診就診原因。小兒發(fā)熱不退,不僅家長焦慮,兒科醫(yī)師也會感到焦慮。特別是目前的醫(yī)療環(huán)境,家長們的「發(fā)熱恐怖癥」給兒科醫(yī)師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惑:
話題討論:如何應對發(fā)熱恐怖癥?
早在20世紀80年代,SCHMITT將家長對兒童發(fā)熱過度焦慮甚至恐懼定義為發(fā)熱恐怖癥(feverphobia),并提出以下9條標準:
恐懼發(fā)熱導致腦損傷或死亡;體溫<38℃用退熱藥;體溫<39℃予以擦浴;未測量體溫給予退熱藥;給退熱藥劑量過大;給退熱藥間隔過短;喚醒熟睡的孩子喂退熱藥;除了發(fā)熱外沒有其他任何疾病表現時24h內反復咨詢醫(yī)生;反復測量體溫。
面對家長的「發(fā)熱恐怖癥」,兒科專家@王建忠用4個字總結了應對小兒發(fā)熱的處理方法,可供借鑒:
筆者認為,要達到這個水準,需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溝通能力,否則,對于有「發(fā)熱恐懼癥」的患兒家長也只有任其反復就醫(yī)了。
作為醫(yī)務人員,除了需要提升自身的診療水平,還要多向患兒家長普及正確對待發(fā)熱的科普知識,教會家長及時識別患兒病情嚴重程度,這樣才能得到患兒家長的信任和配合。
發(fā)熱診斷:需要完善哪些輔助檢查?
遇到發(fā)熱的患兒,比起單純控制體溫,臨床醫(yī)師更重要的是明確發(fā)熱的病因,做好必要的檢驗和檢查。
第一種:<3個月內患兒,以下項目是必查的
1.觀察和記錄體溫、心率和呼吸頻率;
2.進行血常規(guī)、血培養(yǎng)和CRP(C反應蛋白)檢查;
3.對于有呼吸道癥狀和體征者需要行X線胸片檢查;
4.尿常規(guī)用于排除泌尿系感染;
5.腹瀉行大便常規(guī)及培養(yǎng);
6.如果新生兒或患兒一般情況不佳,白細胞<5×10*9/L或>15×10*9/L時,應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先進行腰穿檢查;
7.新生兒或早產兒可進行PCT降鈣素原檢查確定是否感染。
第二種:>3個月的患兒,推薦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檢查
1.發(fā)熱風險分級為綠色時(參考下表1):進行尿常規(guī),臨床體征檢查及系統(tǒng)評估;
2.發(fā)熱風險分級為黃色時:進行尿液檢查、查血(血常規(guī)、CRP和血培養(yǎng)),1歲以下患兒進行腰椎穿刺和X線胸片(體溫高于≥39.0℃,白細胞>20×10*9/L);
3.發(fā)熱風險為紅色時:需要進行全血檢查、CRP、血培養(yǎng)及尿液檢查,同時可考慮行腰穿、X線胸片、血電解質檢查和血氣分析。
備注:由NICE發(fā)布的交通燈系統(tǒng)用于評估發(fā)熱患兒是否具有嚴重疾病的風險因素。其中「紅色」癥狀提示患兒存在高危風險。醫(yī)務人員可根據交通燈系統(tǒng)的臨床癥狀或體征來系統(tǒng)預測發(fā)生嚴重疾病的危險性,并做好相應的處理。CRT指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
患兒評估:家長如何配合?
下面幾個發(fā)熱知識點,可幫助家長了解發(fā)熱相關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發(fā)熱患兒反復就醫(yī)的次數:
1.發(fā)熱是機體對抗病原體的一種方式,對疾病恢復有幫助;
2.退熱是改善患兒舒適度而非治療疾病;
3.感染性發(fā)熱一般不會超過42℃;
4.沒有證據證明40~42℃的體溫會對機體組織產生明顯傷害;
5.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提早退熱可預防熱性驚厥;
6.由于高熱會增加患兒脫水及不適的機會,應適當使用退熱藥改善患兒舒適度,也可減輕家長恐懼心理,當體溫>38.5℃可使用退熱藥;
7.發(fā)熱在38.5~39.0℃時,如患兒四肢冰涼說明體表毛細血管收縮,體溫處在上升階段,患兒常有畏寒不適甚至寒顫,使用退熱藥可改善舒適度;如四肢溫暖則說明已達體溫調定點,體溫再上升幅度較小,如未達39℃,可不用退熱藥;
8.根據熱退時兒童嬉戲狀況和嬰兒自主微笑,可作為判斷兒童精神狀況良好的指標。
以下情況需要家長積極干預或帶患兒上醫(yī)院就診:
1.當<3個月的嬰兒體溫≥38℃時,有可能預示著嚴重疾病;
2.體溫超過39℃,經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治療2個小時后仍不退熱;
3.隨著發(fā)熱天數的增加,可能會并發(fā)細菌感染,當發(fā)熱>3天時應及時就診;
4.如果每日使用退熱藥≥4次,提示熱降完全依靠退熱藥,可能是嚴重疾病的信號;
5.出現脫水癥狀,如換尿不濕的次數減少或者小便次數減少;
6.行為發(fā)生改變,如不愛玩耍,很少說話,沒有食欲,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等;
7.患兒出現抽搐;
8.注射疫苗后體溫>39℃,發(fā)熱時間>24小時,需要判斷是否因疫苗反應引起的。
提醒:一旦出現家長自己判斷不了的情況或者家長認為是異樣的情況,請及時就醫(yī)以減少遺漏嚴重疾病。
下面的兒童發(fā)熱家長評價表(表2),有助于家長對3個月~5歲的兒童急性發(fā)熱進行評估,減少不必要的就診。符合以下A--E中的5個條件之一時即請就診。
其中生活狀況是指飲食、生活規(guī)律情況,較大兒童玩耍嬉戲情況、嬰兒自主微笑情況。
五問五答:小兒發(fā)熱怎么辦?
1.測體溫選擇那一種體溫計?
推薦新生兒采用腋下電子體溫計測體溫;1個月至5歲兒童可采用腋下電子測溫計或紅外線耳溫儀測溫。
提醒:0~5歲兒童不推薦通過口腔或直腸測溫。如果上醫(yī)院就診時,建議隨身攜帶體溫計,既方便測量,又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2.如何選擇退燒藥?
常用的退燒藥有兩類: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3個月以上的患兒:可以用對乙酰氨基酚;
6個月以上的患兒:可以用布洛芬,也可以用對乙酰氨基酚;
3個月以下的患兒:需要及時就醫(yī),并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提醒:相對于布洛芬而言,對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更高一些。布洛芬退燒作用比較強,退熱同時可能會導致大量出汗,不適用于有脫水癥狀的患兒;布洛芬可能會誘發(fā)哮喘,有哮喘史的患兒應慎用;布洛芬通過腎臟排泄,腎功能不好的患兒也要慎用。
3.可以交替應用退燒藥嗎?
建議病程中只用一種退燒藥,不推薦聯合用藥或交替用藥。
除非在使用某一種退燒藥無效時,才考慮換用另一種退燒藥,或考慮兩藥交替使用。
提醒:如果非要兩藥交替使用時,務必告知家長做好用藥記錄,避免用藥錯誤。
4.能否應用物理降溫?
患兒高熱時建議先服退燒藥,如果患兒對退燒藥過敏,或者不能耐受,可以優(yōu)先選用溫水擦浴。如果發(fā)熱讓患兒極度不適,或者出現嘔吐,可以配合使用溫水擦浴。
提醒:酒精可能引起寶寶皮膚過敏,也有可能經皮膚或呼吸道吸收而造成中毒,應禁止酒精擦浴。
5.應用時退燒藥時還要注意什么?
使用退燒藥之前需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并遵醫(yī)囑執(zhí)行;
選擇退燒藥類型時根據寶寶的月齡;
應用退燒藥劑量時,按寶寶的體重計算,而不是按寶寶的年齡;
口服退熱藥一般可4~6小時/次,對乙酰氨基酚最多5次/日,布洛芬最多4次/日;
盡量飯后服用,不宜空腹給藥,以避免藥物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引起惡心、嘔吐;
服用時應多飲水,及時補充電解質(可用口服補液鹽)。
解表清熱,疏風止痛。用于表邪未解、郁里化熱引起的重癥感冒,癥見惡寒、高熱、頭痛、四肢酸痛、咽痛、鼻塞、咳嗽等。
健客價: ¥3.5清瘟解毒,宣肺泄熱。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癥見:發(fā)熱或高熱,惡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干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等。
健客價: ¥12清熱解毒,醒腦安神,豁痰開竅,鎮(zhèn)驚熄風。用于高熱神昏,煩躁譫語,抽搐驚厥,中風竅閉,頭痛眩暈;高血壓、腦中風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4清瘟解毒,宣肺泄熱。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癥見:發(fā)熱或高熱惡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咽干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
健客價: ¥24清熱解毒,醒腦安神,豁痰開竅,鎮(zhèn)驚熄風。用于高熱神昏、煩躁譫語、抽搐痙厥、中風竅閉,頭痛眩暈。對于高血壓及一切急性炎癥伴有的高熱不退,神志昏迷者,均有顯效。
健客價: ¥28清熱解毒,鎮(zhèn)靜安神,息風止痛。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神昏,驚風抽搐,肝陽眩暈,耳鳴頭痛,心煩不寐及癲癇狂燥,對精神分裂癥有一定的抗復發(fā)作用。
健客價: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