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則令人揪心的新聞:
河南一個9歲的孩子,因為狂犬病而不幸離世。
報道中的一個小細節(jié)最讓人心疼。孩子送到醫(yī)院后,醫(yī)生為了調查病因,跟孩子交流。
孩子說出了兩次可疑的暴露:
一次出現在18年的5、6月份,當時他在逗曾祖父家的小狗時,曾經被小狗抓傷。
一次是跟家里另一只小狗玩耍的時候,被小狗舔了手指,正好手指上有傷口。
孩子擔心被家人責罵,兩次被狗抓傷、舔舐傷口都沒有跟家里提過半個字。
現在第一只小狗已經意外死亡,難以查證;第二只小狗又沒有發(fā)病跡象,可以排除嫌疑。
孩子到底是如何染病,成了一個謎。
看完新聞,心里半天難以平靜。
因為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遇到困難、危險,本應該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忙的,可為什么有這么多孩子,會千方百計提防著父母,害怕父母知道呢?
他們的小腦袋里,為什么就是不肯相信父母會跟他一起打敗困難,而是覺得父母會跟困難一起,把他打敗呢?
孩子們并沒有意識到,當他們對我們父母信任瓦解的時候,正是他們正在把自己至于一個危險的境地。
這件事讓我想起曾在法治頻道看過的一個案例,案例標題是《一張肉票引發(fā)的30年離散》。
案例的主人公叫姜愛武,在7歲的時候“離家出走”。
姜愛武清晰的記得,那時候家里人要她拿著籃子、拿著肉票和錢去排隊賣肉。
當時買肉的人太多了,她就把籃子和肉票放在一旁,自己在旁邊玩兒了一會。
可等她回來再回來想買肉的時候,籃子和肉票已經都不見了。
她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戰(zhàn)戰(zhàn)兢兢回到家,姐姐得知后第一句話就是告訴她:“你等著爸爸回來挨揍吧”。
之后不久,姐姐告訴她爸爸好像回來了。
姜愛武想到此前被父親打過的經歷,急忙跑到家附近的拉煤的火車車廂里躲避,以為躲到晚上就沒事兒了。
火車突然開動,姜愛武心里竟然也沒有緊張,她覺得火車開走也會開回來,暫時能躲爸爸遠一點也是好的。
沒想到,火車再也沒有往回開,7歲的姜愛武一覺醒來,已經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了。
此后她只能到處流浪、忍饑挨餓,最后被送到福利院,苦苦熬到成年。
從7歲離家到后來長大,姜愛武一直想找自己的媽媽和姐姐,但她不愿意找父親。
她跟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和警方說,自己的爸爸應該是繼父,因為“親生父親不會那么打孩子的”。
幾經波折,警方經過DNA比對,幫姜愛武找到了家人。
可她卻不愿意相信父親是她的生父,她還是在思索:“心里不太好受,親生父親為什么那么打我?”
記者也采訪了姜愛武的大姐,大姐說父母都沒有什么文化,那時候家里生活也困難,父親壓力大脾氣躁,難免粗暴一些。
在這個案例里面,姜愛武意外丟失肉票后,千方百計躲避父親,是出于孩子一個很本能的心理:“趨利避害”。
她預感到了父母的責罵,害怕承擔說出真相的后果。
我們可以說這是孩子不懂事,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啊,過于嚴厲、頻繁的打罵和懲罰,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一種威脅。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他最為可靠的盟友。
我們會提前告知他可能存在的風險,會糾正他無意犯下的錯誤,但是我們也始終是愛他的,愿意時刻幫助他的人。
只有這樣,孩子才敢放心的說出他的困惑和焦慮,對我們父母敞開心門。
孩子有困難不愿意跟父母說,常見的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太“懂事”,害怕給父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曾說起過,自己的女兒圓圓大學之后,曾很委屈的告訴她:上學時班級很多同學都有手機,自己也非常想買一個。
但圓圓考慮到媽媽總是說中學生沒必要用手機,媽媽還說手機既沒有用又浪費時間。
所以總是不好意思,也不敢提這個要求。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尹建莉知道后很內疚,她完全不知道這回事,還以為女兒就是心無旁騖的在學習。
沒想到這件事竟然成了女兒記憶中的“痛點”。
所以她就跟女兒說:
“媽媽和你是兩代人,我們的年齡不同,成長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都不可能完全猜透對方的愿望和需求。
如果你內心有什么愿望,無論父母同意不同意,都要說出來,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不要去猜測父母的想法。
你說出來,父母才能知道你的需求。同意不同意是父母的事兒,說不說是你的事兒。
說了至少有一半實現的可能,不說則完全沒有可能,所以無論如何應該說出來。
你現在長大了,這原則對你和社會上的人打交道也適用。”
我看完這段話,心中是很認同的。
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常常會以孩子“聽話”、“懂事”作為評價一個孩子的標準。(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圖片來源:電視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我們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不要講條件,不要討價還價。
但實際上,人有欲望有想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除了原則性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著處理或者找到一個折中的途徑的。
鼓勵孩子開口說話,孩子才會越來越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這種為自己而爭取的勇氣,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優(yōu)勢。
孩子拒絕跟父母說自己遇到的困難,還有一種可能是擔心父母管得過多,過細,干預得超過必要的限度。
我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他有一次跟同學一起在家里玩的時候,想給同學們切水果,結果不小心割傷了拇指。
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拿紙把傷口遮蓋起來,不想讓媽媽看見。
朋友晚上收拾屋子的時候,發(fā)現窗簾上有幾滴血,才發(fā)現孩子身上有傷。
▲圖片來源:電視劇《爸爸是偶像》
當時孩子手指的血已經止住了,朋友還是心疼得不行,反復問孩子為什么不第一時間說。
結果孩子回答是擔心媽媽責怪別的同學。
孩子說,從小他只要跟別的孩子有一點沖突,打架推搡什么的,媽媽就不讓他再跟那幾個同學玩兒了,有時候還去找那些同學的家長或者去找學校老師。
這讓他覺得很沒面子,這回是擔心媽媽再找同學的麻煩,就故意想把傷口藏起來。
其實很多孩子遇到困難不愿意跟父母說,都是害怕父母的粗暴的干預。
孩子正在飛速的成長,他不希望自己在父母眼里是無助的,不希望自己在同伴眼里是軟弱的,更不愿意被父母控制自己的生活。
正如作家劉瑜說的:
“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愛’我。
能在兢兢業(yè)業(yè)地愛我的同時,打個盹,偷個懶,走點神,這樣我可以趁著這會兒功夫,在他們的視線之外,自由地奔跑。”
我們關愛孩子,同時也需要給予孩子空間。
▲圖片來源:電視劇《爸爸是偶像》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就足以讓孩子得到安慰。
有時候,問問孩子們他們想怎樣解決問題,或者跟孩子一起商量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比我們自己用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要高效得多。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條微博:
“最讓孩子有安全感的話:不管發(fā)生什么,我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們永遠愛你!
最讓孩子產生自我認同的話:你是獨一無二的,做你自己!
最讓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話:也許你是對的!
最讓孩子增長信心的話:我相信你行!”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吃飽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陪他一起成長。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耐心、需要包容。
雖然做到這些非常艱難,但這是父母獲取孩子信任的必經之路。
父母信任孩子,孩子信任父母,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溫暖的家。
補腎益精。用于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不育、遺精早泄、腰痛、尿后余瀝。
健客價: ¥20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健客價: ¥15舒利迭以聯合用藥形式,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氣道疾病的常規(guī)治療,包括成人和兒童哮喘。這可包括: 接受有效維持劑量的長效β受體激動劑和吸入性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 目前使用吸入性皮質激素治療但仍有癥狀的患者。 接受支氣管擴張劑規(guī)則治療但仍然需要吸入性皮質激素的患者。 注:本品對50μg/100μg規(guī)格不適用于患有重度哮喘的成人和兒童患者。
健客價: ¥213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健客價: ¥11.9補腎益精。用于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不育、遺精早泄、腰痛、尿后余瀝。
健客價: ¥26滋腎養(yǎng)肝。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
健客價: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