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學習什么,或者以何種方式、在什么地方生活,最重要的是中醫(yī)和傳統(tǒng)文化常提到的幾個字:精、氣、神。這個事關我們真正的滿足或者說——幸福。
“精、氣、神”是三樣無形的東西。我們現(xiàn)代的科學和文化,偏重于研究和學習有形的東西。最近幾百年,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思想和生活狀態(tài),牢牢地跟某些有形的東西捆綁在一起。但這些有形的東西的背后,其實有一個活潑潑的東西,可以稱之為“精、氣、神”,也可以稱之為生命力。
被稱為什么不重要,因為某個東西一旦用語言表述,就容易被思想界定成一個有限的東西,而它完全可以通過我們的內心來感受。
希望能從中醫(yī)的角度給大家講一下這個部分,也希望大家從學習體驗無形的“精、氣、神”,慢慢體會到整個傳統(tǒng)文化和身邊的一切。
中醫(yī)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幾千年來,中醫(yī)是一種實踐,既重視傳統(tǒng)文化和感受,又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
早些年,我有機緣接觸到魯?shù)婪?middot;斯坦納的作品。他講到最重要的一點:人有心靈。這是教育乃至人類文化最重要的一點。任何一種文化、一個社會機構或者社會環(huán)境,如果能夠重視人的心靈,能夠讓人的心靈慢慢地澄清、發(fā)展,它就是一個能夠持續(xù)下去的文化、機構和社會。
雖然,很多人對現(xiàn)在的中國文化有很多疑問,但是,這樣一個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留存至今,絕對不是偶然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并且正在重新發(fā)展起來,越來越生機盎然,正是因為這些內在的東西,始終在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著我們,而近十年,傳統(tǒng)文化中這些關于精神和心靈的內容重新受到重視。
生命的開闔與互感
在中醫(yī)眼中,人的肉體只是一個杯子,重要的是內容物。中國人非常重視內在,重視精、氣、神。精神、魂魄、意志、氣勢、膽略、心量、氣魄,還有氣血、氣機格局……這些全都是無形的東西,或者說一個人的軟實力。
學習任何一個學科,首先要了解,這個學科研究的對象和涉及的范圍。中醫(yī),不光考慮治療疾病以及養(yǎng)身,這只是肉體的部分,它也考慮精神和能量的部分。
中醫(yī)眼中的人體,跟現(xiàn)代科學眼中的人體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注重觀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這個背景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四個字——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應。它把人的健康與疾病,放在一個很大的時空架構里面。
舉個例子,我住在江蘇,來上課前在上海住了一個晚上,沒睡好。我住的是浦東新區(qū)的張江高科,旁邊有很多軟件開發(fā)園區(qū)。上海在中國東面,和北京比是南方,又是大城市,整個上海的氣是什么特點?東南方氣是往外開的,溫度還比較高,大城市的氣又是升浮躁動的。所以我在上海沒睡好。
昨天來了之后,感覺北京辛莊這里的土地的氣還很厚,收得住,而且氣溫比上海要低一些,涼降,容易闔,結果今天一覺就睡到七點半。在過去的一個月,我在江蘇五點就醒了。這就是地域和環(huán)境帶來的“開闔”。
對于一個小小的人體,環(huán)境的溫度、土地的狀態(tài)、氣候的變化,它有一個大的場域,而這就像是全球的經濟形勢一樣,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作為個體,就像是一個小公司,當全球經濟都在往上走的時候,小公司就跟著往上走,當全球經濟都下滑的時候,也往下滑,這個就是天人相應。
再比如,同樣經濟都下滑,那么,什么樣的公司更容易倒呢?第一,資金量不夠,對應人體就是身體比較虛,能量不足;第二,內部管理不善,進貨的質量有問題,或者是銷售渠道沒做好,公共關系也沒理順,這個在人體就是經絡或者五臟六腑堵塞,內外、表里接通得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最高領導不是一個明智清晰的人,這樣的公司很危險,對應人體,就是“神”不定。
這是中醫(yī)判斷健康與否的三個基本點:就是資源“有沒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什么樣的人容易生?。亢芎唵?,不能跟著這個大形勢共進退的,或者沒有資源,跟不動了的。這跟打牌一樣,對吧?像周星馳的電影《賭王》,一賭就是幾千萬,要跟著賭得有錢,沒錢就跟不上了。
為什么變季的時候,老人容易生病呢?資源不夠了。為什么現(xiàn)在年輕人也容易生病呢?因為小公司管理不善,提前把自己的資源消耗掉,提前衰老了。
在中醫(yī)來看,不管這個病叫什么名字,甚至還沒有取名字,都不重要,它看的其實是這個無形的東西。
“開”就是把錢花出去,錢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精、氣、神”,就是我們的氣血。它從人的精神和肉體能量上能反映出來。
“闔”是什么?“闔”就是能量收回來的狀態(tài)。自然界,冬天是闔,晚上是闔,人體也是順應這樣一個節(jié)奏,這個叫天人相應。所以《黃帝內經》有句話“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很美吧。
在夏天的傍晚散步,能看到空氣中有很多小蟲子,一團團地在飛;潮悶的時候,你能看到湖里有千萬條小魚浮在水面上呼吸,小嘴一張一張地。人其實也是在這樣一個能量的海洋中,在這個宇宙間一起共振,其實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這樣。
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的能量,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所有有形、無形、有生命、無生命的一切,它們的能量和信息都是在互相地連通交流,這個就叫做“感應”。這個詞我今天提到好幾次,“感應”。
那么,在肉體層面,比如我們被病菌感染了,或者受傷了,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有形層面。而無形層面呢,比如思想,或者像快樂、悲傷的情緒,這么一種無形的信息場,它也會傳播和影響我們。
南懷瑾老師的書里經常有兩個字:精微。有形的物質,其實是一種比較粗大的東西,我們要嘗試去體會一些精微的東西。
我們學習中醫(yī),不僅僅是學習理論思想,還要把我們的感受打開。前幾年網絡上流行一句話“一個從來不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其實仰望的是什么東西?大家仰望過嗎?看過不同的星星嗎?體會過它們的不同嗎?你能分清楚哪些是你的感覺,哪些是你的思想嗎?這些問題大家要想一想。
治神
疾病,先是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guī)律發(fā)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就像現(xiàn)代社會,國家出一個政策,這就是一個念頭,變成了一個文件;那么,社會的文化取向,資金流、信息流、物流都會跟著變化,對不對?這個就是第二個層次;然后有的企業(yè)發(fā)展起來了,有的企業(yè)就要生病了,然后再作用到具體每一個人。
所以,一個人如果得了很重的病,絕對不是因為某種單一因素引起的。雖然看起來都是突然發(fā)生的,但背后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時間來累積這樣一個病,一點一點,沿著精神—能量—形體的次序擴展、固化。最后,所有的層次都出現(xiàn)問題。
在遠古時期,對于神的層面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像扁鵲、華佗、孫思邈這些大醫(yī),他們既是醫(yī)生,又是在修煉、有修行的人,或者道家或者佛家的某些修行人。因為他們有修煉,能體會到無形的層面,能夠與這個層面交流互通,在合適的節(jié)點來調整這個部分。這樣的中醫(yī),具有“治神”的能力。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還隱約保留著有這種能力的醫(yī)生。
其實我們平常也能見到大家習慣用的某些“治神”方法。比如,我們有煩惱、疑惑、糾結時。這還處在疾病的第一個階段。有的人可能會到宗教場所,西方可能會去教堂去嘗試化解問題。
前幾個月,我們在法國南部的一條天主教徒的朝圣之路上走了將近一個月。西方的教堂是針對大眾的,用來教化和接引大眾,給人們一個回歸和靜心的機會。在古代的大教堂里,有一個區(qū)域是留給需要面對自己和至高者的。
徒步過程中,我們在修道院住過。修道院是教士自己修煉的地方。他們告訴我,神父也分成幾種,有講課的神父,也有修煉靜心的神父,就是修士。通過修煉,學習作為卑微者的聆聽,聆聽至高的聲音,來自本源的啟示,純潔人的心。
交感
扎針的時候,這根針插在你身體里,你的身體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會像冰棍兒一樣融化,并沒有任何物質成分進入體內。那它怎么來幫助你呢?
它能幫助我們改變能量路線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個交通警察,北京三環(huán)堵得最厲害的時候,可能國貿得安排三個警察來疏導,那就是三根針。京承高速路口放一個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針,這根針放在那里是干什么呢?放在那里,就是一個引導的力量,調節(jié)流量流速。
桌上這盆花有什么作用呢?按現(xiàn)在的科學頭腦,它沒有什么作用。因為這是一個教室,我們在講課,放不放花有什么關系???
這個花有它的力量,不管我們在這里,還是不在這里,它會發(fā)揮作用。即使到了半夜,這個花跟教室里所有這些東西,也在一一交感。
交感。這個字我再寫一遍,大家要去體會這個。
我們現(xiàn)代人熟悉的是物物交換,你給我一個桃子,我還你一個李子。
什么是交感?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本來挺安心的,某個人一靠近你,就覺得渾身燥熱,心神不定?;蛘弑緛硗ι鷼庥魫灥?,和某個很安定開闊的朋友通了個電話,心胸就突然打開了。這就是某種交感。
甚至有時候,你想到某件事,或者某個人,你馬上會進入某一種特別的神、氣、形的狀態(tài),而且那個時候你的思想啊、感官啊,好像跟平時不一樣。本來這棵樹看著挺順眼的,在那個狀態(tài)就想要換掉。必須換!這個也是交感。
這些細微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感應,這些思想、情感、欲望洪流之間的感應,就像空中的各種手機信號??上覀兂3V魂P心有沒有wifi信號,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無線聯(lián)通是時時刻刻、細細密密地在進行中。
能量和信息,或者能量和精神的交換互通,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我們如果不留意,不去體會,就全都滑過去了。
我們每天就是生活在天平的一邊(志、意),只是在不停地轉腦子。如果一個人只會轉腦子,跟電腦就沒有區(qū)別了,甚至還不如電腦。好的電腦還能整理磁盤碎片,還能升級、殺毒、云儲存、智能管理,人反而不太容易。
人之不同于機器,在天平另一邊(精神、魂魄)這個部分,有著跟天地萬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于交感出了問題。
我們的這部分本能被集體化、統(tǒng)一化的“志、意”覆蓋得全面休眠了。有能力考重點學校才有希望,身高必須高一點才好,腦子必須聰明才有前途……補就是吃燕窩、吃人參、吃蟲草、吃綠豆、吃百合……如果這樣去理解前途,理解中醫(yī)的話,真是太可惜了。
不敢自欺
中國人常說的正氣,浩然之氣,和緩之氣,從容之氣,這是什么東西?
有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點心胸狹窄、心智渙散的時候,跟有“精氣神”的朋友靠近一下,喝茶聊天走走路,我會感受到他們的浩然之氣、心地光明……自然也會離這個狀態(tài)近一些,回歸一下。這就是大補!交感就是這個東西。
再比如說,你覺得自己有了問題,煩惱很大。到底要不要買房子?要不要送孩子出國?上華德福還是上傳統(tǒng)學校?思前想后的時候,就是我們志意過用的狀態(tài)。
當你不斷思考而不能決斷的時候,就是張仲景在《傷寒論》里描述的狀態(tài):反復顛倒,心中懊惱。“懊”就是懊悔,后悔做錯了,“惱”就是煩惱,別人看不出,但實際里邊的精神、氣血、氣機已經起變化了。
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選擇,不管是吃哪種漢堡包,還是要跟誰結婚,只要你處在這個狀態(tài)下,古人叫做“臨事不能決”。“不能決”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而且只會用后天志意來分析比較判斷了。鴻門宴上,項伯把拿出玉佩示意項羽下決斷殺劉邦的時候,項羽在那里反復顛倒心中懊惱,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現(xiàn)代人過于忙碌,長期不會用心,忽略自己和別人內心的感受,就會走到過用志意的狀態(tài),那就離那個本來就在,對你最合適的那個結果——遠了。
我的個人經驗是,如果我對一件事情一直在猶豫,在思考,我就提醒自己,目前自己的心智程序錯誤了,應當切換,不行就先放一放。
怎么切換呢?我們學習華德福、學習中醫(yī)、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一個切換。為什么呢?因為它給我們一個更開闊的眼光和更廣大深遠的世界。
長期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馴服、暗示和教育,長期的對物質的追求和具體目標的執(zhí)取,使得我們的心智受困,甚至變成類似條件反射一樣的簡單的“贊成/反對”模式。這是心智成長的失敗,是精神愚昧的顯現(xiàn)。
網絡中大量的評論都處于這個水平。不管是對日本、對印度、對中美關系,還是吃素、吃狗肉、醫(yī)患關系,乃至地域攻擊,香港搶購事件……我們看到的大量表達,只是條件反射似的發(fā)泄,而不是源于對真實世界的觀察,清晰審慎的思考,建設性的支持。
心智受困的結果,只能處理眼前一點點小東西,生活當中一些最具象的東西,作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東西。當然這個部分很重要,應該關注并處理好。但是,如果我們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這樣的小范圍里旋轉重復,無法展開,無法與更廣闊的世界更深入的交感,這是對生命的浪費。
如果我們流連旋轉在一個失中的念頭當中,就像登上了開往失常的列車,由此開始由神到氣到形的病患。
為什么儒釋道這么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現(xiàn)代學者所謂的“中國的倫理道德”,不是外在的強制標準,而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和負責。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心念隨時有機會轉回,心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復正。在每一個當下的人事物對待中,我們都在有意無意識的或被動或主動地做出選擇。所以,古人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自欺”。
補脾健胃,利濕止瀉。用于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瀉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價: ¥28清熱利濕,利膽排石。用于濕熱蘊毒、腑氣不通所致的脅痛、膽脹,癥見脅肋脹痛、發(fā)熱、尿黃、大便不通;膽囊炎、膽石癥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0舒肝理氣,散郁調經。用于肝氣不舒的兩脅疼痛,胸腹脹悶,月經不調,頭痛目眩,心煩意亂,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氣滯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黃褐斑)。
健客價: ¥45透竅消腫,祛風退熱。用于慢性鼻竇炎、鼻炎及鼻塞頭痛,濁涕臭氣,嗅覺失靈等。
健客價: ¥25健脾和胃,平肝殺蟲。用于脾弱肝滯,面黃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價: ¥24降氣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風寒入肺,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悶,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氣管炎咳嗽。
健客價: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