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嚴重眼外傷導致眼球摘除的病例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北京大學眼科中心主任馬志中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經過6年研究,糾正了“嚴重眼球外傷后,近期不易再行手術重建,否則會給眼球更大損傷”的說法,為千余名患者保住了眼球。該研究成果日前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造成眼球意外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異物打入眼內后,擠壓造成眼球破裂以及受傷引起眼球內容物大量流失。眼科界一直認為,這樣的損傷不易修復,即使縫合修復了也難逃萎縮命運,且易發(fā)生交感性眼炎,連累對側好眼,摘除受傷眼球是臨床慣用的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馬志中教授發(fā)現(xiàn),從重度眼外傷開始到眼球萎縮的發(fā)生大約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前實施手術,修復紊亂的眼球組織會中斷過度增殖過程從而改變眼球萎縮命運。馬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對千余名臨床眼球嚴重外傷患者實施手術,手術取得良好預后,這一結果證實:把握好臨床手術時機,及時精確修復視網膜及眼球紊亂的創(chuàng)傷組織就能阻止創(chuàng)傷增殖病理的發(fā)生發(fā)展。
馬教授同時也指出,雖然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有10%的瀕危眼外傷治療失敗,這主要是因為發(fā)生在脈絡膜脫離的眼外傷治療目前還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