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yī)藥常知識常常融合在文學作品中,從風顯示出中醫(yī)藥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以《西游記》和《水滸傳》為例來介紹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醫(yī)藥典故。
一、西游記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在書中描繪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種種磨難,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書中有多處涉及中醫(yī)中藥,從這個角度上看,中醫(yī)不僅僅是用來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置于中國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
《西游記》第六十八回“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施為三折肱”中有一段孫悟空診脈的故事。孫行者為朱紫國王治病,說道:“醫(y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般事,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聽他真語及狂言。三問病原經(jīng)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四才切脈明經(jīng)絡,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聞并問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孫行者談到了望聞問切、陰陽表里、虛實沉浮是診斷的精要,只有這樣,才能對癥施治。
書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孫悟空給朱紫國王懸絲診脈,書中描述:行者將三條金線與宦官,吩咐將線的一頭系在國王左手腕下,按寸關尺三部上,一頭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線頭,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著食指,看了寸脈;次將中指按大指,看了關脈;又將大指托定無名指,看了尺脈;調(diào)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氣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虛實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從頭診視畢,卻將身抖了一抖,把金線收上身來,厲聲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關脈澀而緩,尺脈芤且沉;右手寸脈浮而滑,關脈遲而結,尺脈數(shù)而牢。夫左寸強而緊者,中虛心痛也;關澀而緩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帶血也。右手寸脈浮而滑者,內(nèi)結經(jīng)閉也;關遲而結者,宿食留飲也;尺數(shù)而牢者,煩滿虛寒相持也。診此貴恙是一個驚恐憂思,號為雙鳥失群之證。”這一大段描寫,精彩地把中醫(yī)學切脈之精要、癥狀、主何臟腑疾病說得在情在理。在行者給國王制藥用大黃和巴豆時,沙和尚道:“大黃味苦,性寒無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奪諸郁而無壅滯,定禍亂而致太平,名之曰將軍。此行藥耳,但恐久病虛弱,不可用此。”行者回沙和尚道:“賢弟不知,此藥利痰順氣,蕩肚中凝滯之寒熱。”
豬八戒對巴豆也有妙說:“巴豆味辛,性熱,有毒,削堅積,蕩滌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行者的回答是:“賢弟,你也不知,此藥破結宣腸,能理心膨水脹。”同是巴豆和大黃的藥用功效,孫行者卻能看到豬八戒和沙和尚意識不到的一面,從而對癥下藥,治好了朱紫國王的病。
二、水滸傳
《水滸傳》第十五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中,吳用、晁蓋等人將蒙汗藥放入白勝的酒桶中。在黃泥崗上,又熱又渴的押送生辰綱的官兵們實在是抵不住酒香的誘惑,就連小心謹慎的青面獸楊志也喝了半瓢,當看見他的小嘍羅們一個個頭重腳輕,呼呼大睡,楊志只得心中暗暗叫苦,可惜他的藥力已經(jīng)發(fā)作,軟了身體,掙扎不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京大名府梁中書送給他老丈人蔡太師價值十萬貫的壽禮成了梁山好漢們的囊中之物,兵不血刃地結束戰(zhàn)斗,開慶功宴去了。
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中,武松因為哥哥武大郎報仇,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被發(fā)配孟州充軍,來到十字坡的一家酒館打尖兒,老板娘正是母夜叉孫二娘。武松對這家酒店早有耳聞,知道這是一家黑店,于是格外謹慎,還故意找茬,戲弄孫二娘,氣得這孫二娘也顧不得她家相公的千叮嚀萬囑咐,一生氣,在酒中下了藥,一壺酒上來,兩個衙役乖乖倒下,不省人事,幸虧武松機靈,乘孫二娘不注意,把酒潑了,要不然,這三人早已成為十字坡上過往行人盤中的人肉包子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厲害,讓這些身懷武藝的人那么快地昏迷不醒呢?當然《水滸傳》中說得很清楚,就是蒙汗藥。這個藥,也和中醫(yī)學大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