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拔罐的使用方法
摘要:真空拔罐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于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于掌握拔罐時間,使用更安全,操作簡便,所以既適用于醫(y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于家庭。
真空拔罐,利用抽氣成真空負壓狀態(tài)的無火拔罐具,克服了傳統(tǒng)拔罐的缺點。主要特點是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于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于掌握拔罐時間,使用更安全,操作簡便,所以既適用于醫(y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于家庭。
目前罐子的種類主要有竹罐、玻璃罐、橡膠罐和真空罐。竹罐因為需要用中藥液來煮,比較復雜,使用較少。玻璃罐臨床用的較多,能及時觀察到皮膚的情況。橡膠罐用在相對不是很平的地方,比如關節(jié)部位等。家庭用罐一般選擇真空罐比較合適。
真空拔罐吸收了傳統(tǒng)罐具的優(yōu)點,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傳統(tǒng)拔罐的缺點,使中醫(yī)古老的拔罐法又煥發(fā)了青春。真空拔罐器的主要特點是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于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于掌握拔罐時間,較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火罐,療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無燙傷之優(yōu),操作簡便,不易破碎,所以既適用于醫(yī)院,又適用于家庭。
真空拔罐的使用方法
選取適當大小的罐具及舒適的
體位,將選好的罐具頂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證通氣,將真空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桿數次,至拔罐部位皮膚隆起,病人可耐受為度,罐具吸附于體表之后,將負壓槍口左右輕輕旋動向后退下,輕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氣;治療結束時提一下罐頂活塞即可,每次治療時間10分鐘。在單人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連接器。
1、根據病情選好穴位,在治療中均應取雙側穴位。
2、選取適當罐具及舒適的體位(可分為坐位、仰臥、側臥及俯臥位)。
3、將選好的罐具頂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證通氣。
4、將負壓槍口輕輕套住罐具頂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桿數次,至拔罐內皮膚隆起,病人可耐受為度。
5、在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連接器。連接器安裝方法:先將連接器一端的連接桿大頭連接備用前嘴的大孔,再將另一端連接桿小頭連接負壓槍口,使之成為一體,然后前嘴與拔罐有活塞的一頭套在一起,再將拔罐放在需要治療的部位。
6、罐具吸附于體表之后,將負壓槍口左右輕輕旋動向后退下,輕按一下罐具活塞一防漏氣。
7、治療結束時提一下活塞即可。
8、拔罐具使用后常規(guī)用消毒液,酒精棉擦拭。不可浸泡,水煮或高溫處理等。
9、罐療時拔不上,請檢查拔罐內膠塞是否嚴封,負壓槍和拔罐連接是否過緊,負壓槍和拔罐是否垂直,負壓槍和拔罐提拉時對皮膚壓力是否過大拔罐注意事項。
在家里拔火罐時,罐口應光滑無破損,也不要太薄,防止把皮膚割傷了。同時,在操作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選擇適宜的罐,像寬闊而肌肉豐厚的背部、大腿處,可以使用中、大罐,而小腿、手臂和頸肩部則適宜用小罐。
2、留罐時間根據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鐘,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若是起泡比較細小,則不用特別處理,一般會自行消退;起泡較大時最好到醫(yī)院處理,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針具刺破,敷上消毒紗布。
3、起罐時別使勁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按壓旁邊的皮膚,讓空氣進去,罐自然就下來。拔罐之后皮膚上的紫斑一般兩周能消失。
4、過飽、過度勞累、饑渴時不宜拔罐。
5、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等有大
血管的地方,皮膚有過敏、
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也禁止使用拔罐,以防
流產。
真空拔罐也可以達到刺激穴位的目的,但是和火罐比起來少了溫熱效應,調理的效果也沒有火罐好,因為人的氣血是喜溫而惡寒的,火罐的溫熱效應能達到更好的調理效果。再者真空罐的罐法的應用沒有火罐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