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天下之理,便是太極。”|朱熹
簡簡單單的“太極”二字,竟然覆蓋著普天之下的所有事物,具有博大、高遠的文化包容,囊括了天地人間全部大小道理,藏有精深、尖端的哲理內涵。這博大精深、極高遠尖端、再難以超越的太極智慧,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概括,是五千年文明歷史篩選、錘煉、濃縮出來的民族精華,是太極人的思維坐標和動作遵循,值得我們引為自豪和倍加珍視。
我們修煉太極拳,也是在體悟太極禪,應當用心感悟拳中的太極含義,用身演示太極的運動規(guī)律,至少應當知道:太極的機理和性向結構是陰、陽、中三位一體,太極的性質和價值是天機自然之運行,太極運行的模式和奧妙是陰陽自然之開合,太極運行的動力源泉是天地自然內生的對立統(tǒng)一之力。
知是為了行。練拳踐行太極陰陽之理,重在對稱、有序、順其自然地放松,于松中分出陰陽、生出運動。
推動行拳要用自身重量,用自身重量中釋放出來的天然力量;要通過肢體一邊的偏沉帶動另一邊的相隨;通過偏沉則隨的力學連動規(guī)律帶動陰陽自然之開合;通過陰陽自然之開合,練出陰陽相濟的太極勁道,練出身心內外都陰陽相濟、和諧友好的舒適環(huán)境,從而達到修養(yǎng)性情、健康身體、弘揚傳統(tǒng)、利于當今的修練目的。
三位一體一太極
陰陽是普遍存在于各種事物內部性質相同、性向相反、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兩種勢力。陰陽兩種勢力的性能、狀況和相互作用,決定著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變化。所以,《黃帝內經》有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才有“一陰一陽一太極”、“一陰一陽謂之道”、“一陰一陽謂之拳”(陳鑫)等論斷,才引起古圣今賢的高度重視。此外,陰陽兩儀在明處,體現(xiàn)著事物的存在狀況,經常有較大幅度地發(fā)展變化,也是能引起大家注意、議論的重要原因。
但是,有陰陽就必有之間的“中”;陰陽是由中形成的。因為中是出謀劃策、發(fā)號施令的部位,常居暗處,動作幅度較小,沒有陰陽那么強的表現(xiàn)力,所以常被人忽視。被人忽視,卻是主宰。
陰陽兩儀如果沒有“中”的聯(lián)結、激勵、操控,就不可能“謂之道”,就不能成“一太極”,就無法“相濟”,就像練拳只用四肢不用腰一樣,就毫無太極內涵。“中”是聯(lián)結陰陽的紐帶、貫通陰陽的橋梁、平衡陰陽的支點、轉動陰陽的軸承、主宰陰陽的機關,是陰陽的動靜之機、開合之樞,是陰陽相開的出處、相合的歸宿,是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交匯之處,是陰陽之母、陰陽之家,是“一陰一陽一太極”中的太極本體。
“這個隱而不顯、客觀存在、維系于陰陽之間的‘中’,是‘活眼’,是生生不息之‘機’”(王壯弘),是陰陽之間的要害之處,所以練拳有“守中用中”、“站住中定往開里打”的要求。
大到天地,小到微粒子,世上凡相對獨立自稱一事物者,皆有陰、陽、中,皆成一太極。例如,天在上屬陽,地在下屬陰,之間的空氣為中,構成一個大太極。
我們是在天地這個大太極之中練拳,練的是自身這個小太極隨著天地這個大太極運轉,感覺好象頭松入了天,腳松入了地,周身松開通空氣,好象貫通天地,與天地融為了一體。腰以上離天更近,吸納天氣,屬陽;胯以下離地更近,接收地氣,屬陰;中間以丹田為核心的腰腹襠胯,是活眼,是靈機,是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交匯之處,是連接陰陽、溝通陰陽、平衡陰陽、運化陰陽、轉換陰陽的“中”。人體的上中下三盤構成一太極。
人身體的許多部位也都具有陰、陽、中三位一體的結構,也都可自成一太極。例如:兩手臂一陰一陽,以之間的胸背夾脊為中構成一太極;兩腿腳一陰一陽,以之間的襠胯為中構成一太極;腰骶與小腹為一陰一陽,以之間的丹田核心部位為中組成一太極;腰間的左右兩腎為一陰一陽,以之間的命門穴為中結成一太極;胸前兩乳為一陰一陽,以之間的膻中穴為中又是一太極。如此等等,在一人一太極之下,全身形成一個有層次、分大小、無處不陰陽、處處皆太極的太極體系。天地一太極、一人一太極、人體處處皆太極。拳勢一動就是大太極帶動小太極、小太極支持大太極、大小太極一動無有不動的真正的太極運動。
但是要明白,一太極中的陰、陽、中三位,不是指實體本身,而是指實質所負載的運動性向和勢力。
從運動角度說,一套拳不論多長多短,就是一陰一陽兩個動作。陰動就是肩脊腰胯向下放松,上半身氣向下行;同時,小腹上提內收,牽動腿腳氣向上行;全身是意氣聚會、勁向內蓄、肢體屈縮,是從外向內松。陽動就是小腹外鼓下沉,腿腳氣向下行;同時,伸腰豎脊,上半身氣向上行;全身意氣開放、內勁外發(fā)、肢體伸展,是從內向外松。
陰動和陽動之間也有一個中動,就是身體重心從偏于一腳移至偏于另一腳時的兩胯偏沉依次走,就是經過一個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轉換過程。這樣,陰動、中動、陽動,三動連成一氣(一動),構成一個基本的運動單元,一個動態(tài)的陰、陽、中三位一體,一個運動太極。
陰陽對立又統(tǒng)一
陰與陽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因為陰陽性向相反,不論相向相吸,還是相逆相斥,或是此起彼伏,總是反向運動,成對立之態(tài)勢。另一方面,也正因其性向相反,總能互為支點、相互支撐、相互借力、相互送力、相反相成、相輔相依,所以又總能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
行拳過程中,陰陽之間的對立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1所處的位置關系
常是陰處在下,陽處在上;陰處在內,陽處在外;陰處在后,陽處在前;陰處在根節(jié),陽處在梢節(jié);陰在不被人注意的暗處,陽在顯而易見的明處。
2從勁力關系上說
陰處以直接借用地心引力為主,常是偏沉,氣向下行;陽處以直接或簡接借用地面反作用力為主,常是偏輕,氣向上行。陰處分擔著更多的自身重量,蘊藏著更大的行拳動力(位能),引動全身隨之而動的效果更好;陽處分擔著更小比例的自身重量,內含的推動力更小,所以更靈活、更隨和。陰處所用的是作用力、主動力,像杠桿中的力點,是勁路的起點;陽處出現(xiàn)的是反作用力、被動力,像杠桿中重點,是勁路的終點,是內勁對外發(fā)生作用之處,是勁力做功之處。
3神意不同處
第三,從神意不同處說,陰處是心意關注之處,應主動、先動;陽處是精神舒卷之處,應借勢隨動。
陰陽對立的原則要求我們懂得陰陽、分清陰陽,利用陰陽相反的性向運化陰陽、產生內勁、推動行拳。
陰陽之間的統(tǒng)一性也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1陰與陽相互依存,互根互生
第一是陰與陽相互依存,互根互生。先從空間位置的關系上說,陰陽雖是一分為二,但仍是合二為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陳鑫先生形容的:“我有一丸,黑白相合,雖是兩面,還是一個。”這個“丸”黑的一半屬陰,就像肢體偏沉、實的一邊;白的一半屬陽,好比肢體偏輕、虛的一邊。陰陽兩邊不但骨肉相連,而且相互借力、相互給力、相互支撐、相互呼應,勁力上也是一體的、統(tǒng)一的。再從運動的方向和時間順序上說,陰動和陽動,是一伸一縮、一開一合、一上一下、一進一退,因為運動方向總是相反的,時間是分一先一后的,所以才能相互為對方創(chuàng)造運動條件,提供回旋或施展的余地。才能前一動為后一動打好基礎,后一動借前一動的余勢運行。所以陰陽兩動雖分先后、相互交替,但卻不會間斷,總能一氣完成,共成一太極。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是陰自陽出,陽由陰生,雖然相分,卻不相離,總是一家;一旦失去了對方,也就失去了自己。
2陰與陽相互滲透、相互包容
第二是陰與陽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既要分清陰陽,又不能純陰純陽;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性表現(xiàn)是沉穩(wěn)、踏實,但不能死板、呆滯,所以陰性中應含有一定比例的陽性。陽性表現(xiàn)是輕靈、飄逸,但不能飄浮、無根,所以陽性中應含有一定比例的陰性。人體任何部位,都含有總量為十的陰陽兩種元素,陰性元素多于陽性元素(即陰性元素大于五)時就呈陰性,陽性元素多于陰性元素(即陽性元素大于五)時就顯陽性;陰性元素與陽性元素五五對等時就是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就失去了一定性向的靈動,則滯。至于兩種元素的配比是六四、七三、八二、九一,都有可能,都是偏沉,偏沉則隨。但陰陽比例絕對不能是10︰0,不能陰中無陽或陽中無陰。即使一腿獨立,獨立之腿仍是實中有虛、實以虛運、松松站立、似直仍曲、氣向下行,而不能僵直筆挺、氣向上逆。另一腿提起為虛,也應貫有神意、虛中有實,而不能全然無力。
3陰與陽相互轉化,相互平衡
第三是陰與陽相互轉化,相互平衡。陰與陽在你變成我、我變成你的相互轉化中實現(xiàn)開合,在均勻逐漸、節(jié)節(jié)貫串的相互開合中完成轉化,在開合轉化的過程中時時保持著陰陽平衡。當陰陽“動之則分”分開到其大無外時,就“靜之則合”,就順“物極必反”之勢向回收合,陰者之中的陰元素就一分一分地消減,陽元素就一分一分地增長;同時,陽者之中的陽元素就一分一分地消減,陰元素就一分一分地增長。雙方陰陽消長同時開始,同等進度,時時保持著平衡。當陰陽合二為一,收合到太極一點,其小無內時,又是“物極必反”、“動之則分”,陰陽兩性又逐步向相反相開的方向發(fā)展。相開也是同時開始、同等進度,漸陰者中陰元素一分一分地增長,陽元素一分一分消減的同時,漸陽一方中陽的元素也一分一分地增長,陰元素一分一分地消減,陰陽差距越開越大,但陰陽雙方還是時時保持著平衡。到陰陽相開至其大無外,即陰陽兩性的差距增大到極至時,原先的陰已經變成了陽,原先的陽已經變成了陰,就又到了“物極必反”、“靜之則合”之時,到了由開向合轉換的時刻。拳勢一合一開,就是一次陰陽互變,一次太極運化,一個運動單元,就是一太極。一套拳無論多長多短,都是由這樣的一次次陰陽互變、太極運化,一個個運動單元(太極)串連而成。
陰陽的和諧統(tǒng)一性要求我們,練拳要開合相接、虛實相兼、陰陽互動、連綿不斷;要重視開合交替、虛實互變,由微漸著,節(jié)節(jié)貫串;既要走到走夠,又要留有余地,無過不及、含蓄留連。
陰陽偏沉則相濟
“偏沉則隨”四個字中,“偏沉”是指身體一邊向下松沉。
“沉”既是動詞,又是形容詞,是指通過放松,降低其向內的收縮力和向上的支撐力,任其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自然而然地放開、放下,放沉穩(wěn)、放踏實,產生骨順肉墜的感覺,既有皮肉垂墜的沉重感,又有氣向下行的沉降感。偏沉部位是啟動全身的開關,是引動全身的能源。偏沉牽動重心、引動全身,就像地勢(低勢)引動水流、匯聚水量一樣。被偏沉引動了的部位,就是“則隨”的部位。偏沉部位為實、為陰,則隨部位為虛、為陽,偏沉與則隨的關系就是陰與陽的關系,就是虛實分明、陰陽相濟、力學連動、開合互助的關系。偏沉部位、則隨部位及其之間的中,三位共同構成一太極。
偏沉處多著些意念,主動、先動。則隨部位雖是被動、隨動,但也不是毫無作為。則隨部位不但是偏沉部位作用的目標、勁路的出口,是勁力對外發(fā)生作用的做功之處,而且是偏沉作用力的支點,是回給偏沉處以反作用力的地方。雖然,沒有偏沉處的作用力也就沒有則隨處的反作用力,但是,如果沒有則隨處的反作用力,偏沉處的作用力也就空了、懈了、無用了,陰陽也就無法相濟了。
偏沉與則隨之間的關系是三維立體的,一處偏沉,可帶動三處相隨:一是或其上或其下則隨,二是或其左或其右則隨,三是或其前或其后則隨,即位于偏沉部位三個方向相鄰的部位同時相隨。這三個方向與偏沉處相鄰的部位雖然都是以偏輕、上浮的方式則隨,都是與偏沉部位反向對稱的方式則隨,但外顯的位置關系和內隱的力學關系卻是不一樣的。
外顯的位置關系,一是同在一條垂直線的上下關系,二是同在一個水平面上的左右關系或前后關系。第一,同在一條垂直線上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是向心力和離心力的關系。其中,偏沉部位在則隨部位之上者,兩者是相向相吸的向心關系;偏沉部位在則隨部位之下者,兩者是相背相斥的離心關系。第二,偏沉部位與則隨部位同在一條水平線上時,不論是一前一后還是一左一右,相互之間都是杠桿關系或開(離心)合(向心)關系。
這種力學連動關系,在身上體會比較明顯,作用比較關鍵,除前面小腹與后面腰骶的互動關系之外,就是肩胯四大塊的互動關系了。兩肩兩胯,既是身軀的四隅,又是四肢的四根,分別牽動著總肢體的四分之一,共同牽動著全身的開合虛實,是太極運行、陰陽相濟的關鍵所在。
肩胯四大塊偏沉則隨、開合相助、陰陽相濟的運動關系,表現(xiàn)在九個方面。
第一是同一側肩與胯的開合關系。若肩主動偏沉、向下送氣,胯則提起腿腳之氣向上迎合,上下是相吸相合的關系;假如是胯主動偏沉、向下送氣,則肩井穴上掤、側展,向手臂送氣,上下是相斥相開的關系。第二是左右兩側肩與胯的開合關系。若左側肩與胯相吸相合,則右側應是肩與胯相斥相開;若左側肩與胯相斥相開,則右側肩與胯應是相吸相合,總之,左右兩側是以上下開合相反的方式互助互濟的。第三是左右兩肩的沉浮關系。若右肩的肩井穴偏沉下陷,則左肩的肩井穴上掤側展;若左肩的肩井穴偏沉下陷,則右肩的肩井穴上掤側展,左右兩肩井穴是此起彼伏的杠桿關系。第四是左右兩肩的開合關系。實腳側肩與胯相吸相合時,左右兩肩也相吸相合;實腳側肩與胯相斥相開時,左右兩肩也相斥相開。第五是左右兩胯的沉浮關系:兩腳著地時,實胯坐、虛胯落,用實胯撐開虛胯;一腳獨立時,實腳側的胯下沉內收,虛腳側的胯上浮內收,像是用實胯托起虛胯。第六是左右兩胯的開合關系:實腳側肩與胯相吸相合、屈縮蓄勁時,襠兩側大腿根上提外擴,從內向外將兩胯開寬;實腳側肩與胯相斥相開、伸展發(fā)勁時,襠兩側大腿根向下放松,兩胯外側骨向內合(裹胯)。第七是實腳一側和全身整體的開合關系。全身以實腳側肩與胯的開合關系為主導、為依歸;實腳側肩與胯相吸相合時,整身就屈縮蓄勁、呈現(xiàn)合勢;實腳側肩與胯相斥相開時,整體就伸展發(fā)勁、呈現(xiàn)開勢。第八是左肩與右胯、右肩與左胯斜向交叉關系。是同虛同實、同落同起、勁力貫通、或開或合的斜向對稱關系。第九是四大塊的虛實關系。不論肩胯,凡是向下松沉者為實、為陰、為動力、為主導,與之相鄰者皆為虛、為陽、為隨動;四大塊的虛實狀況總是相鄰者相反,交叉者相同。
肢體各部位陰陽相濟的關系是復雜細膩的,掌握這些關系的方法:一是重在明白力學關系,不要死記硬背。二是重在熟能生巧,多練多悟。三是抓大局、抓關鍵、牽住牛鼻子。全身的上下相隨、整體的陰陽相濟,要重點抓住肩胯四大塊,四大塊要重點抓好實腳側的兩塊,實腳側兩塊要重點關注向下松沉的一塊。四是有序放松,松中生動。
太極陰陽的開合相濟是天機自然之規(guī)律,運行不應受到自以為是的人力干預。不干預就必須放松,松掉后天來自生活的執(zhí)著、刻意,松出先天本真的無為、靈趣,松出“一絲不加強為”的“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陳鑫),松出肢體偏沉一側靠自身重量節(jié)節(jié)貫串的偏沉,松出肢體則隨一側靠輕松靈活節(jié)節(jié)貫串的相隨,松出全身巨細各處每對陰陽都抑揚開合、相助相濟,松出全身整個太極體系的一動無有不動。只有松出來的偏沉則隨、太極開合、陰陽相濟,才富有真善美的價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