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心理學認為,情感變化不僅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心身反應,也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心理障礙是婦科疾患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yī)學很早就重視婦人的心理狀況與疾病的關系。
《醫(yī)宗金鑒》指出:“(婦人)病多憂忿郁傷情,血之行止與順逆,皆由一氣率而行。”《女科經綸》說:“婦人以血為海……每多憂思分怒郁氣居多……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血結……忿怒過度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氣血結逆于臟腑經絡,而經于是乎不調乎。”明確論述了婦女發(fā)病多為心理因素、情況刺激而致,且有些患者又羞于啟齒,諱疾忌醫(yī),而往往延誤了病情,因此醫(yī)者必須懂得心理學?,F(xiàn)以心理障礙與婦科經、帶、胎、產的關系做一初步探討。
一、心理與月經
中醫(yī)學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關于心理與月經的論述,《素問·陰陽別論》的“二陽之病發(fā)生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素問·評熱病論》的“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說明了心理失衡可導致婦女月經紊亂。
治療上,明代薛己強調指出:“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茍或七情內傷,則月經不調矣。”萬密齋也指出:“因氣郁血閉不行者,用開郁二陳湯。”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說“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治療上只要“自能改易心志”,再能“用藥扶持”,庶可痊愈。這些引證說明了月經病發(fā)病時的心理反常狀態(tài),而且提出了藥物療法與心理療法的關系。
二、心理與帶下
帶下是中醫(yī)婦科四癥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帶下的論述,從病因、病機及施治方面都有詳細的內容。中醫(yī)認為心理障礙對本病影響很大。《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說:“所思不遂,龍相之火因而外越,是即亢火疏泄太過之帶下。”明代張景岳《婦人規(guī)》說:“帶下有因肝經怒火下流者。”《傅青主女科》中指出:“凡脾氣之虛,肝氣之郁,皆能致之。”指出了除脾虛腎虛濕毒之外,心理因素也能導致帶下。在臨床上治療帶下以健脾、升陽、除濕為主,還有疏肝解郁配合心理治療的綜合療法,如《通俗婦科學》中指出:“帶下宜首禁房事,使陰部常保潔凈,身體宜勤洗濯,以除陳段之濁氣,飲食起居宜加注意,勿食辛辣之物,操心勞力之事尤其切戒,如是一年半載,病自漸愈矣。”古代醫(yī)家對帶下的禁忌論述得如此詳盡,對后人進行中醫(yī)婦科心理研究有著指導意義。
三、心理與胎教
“胎教”也屬妊娠期心理衛(wèi)生的范疇,是當代醫(yī)學心理學重要內容之一。“胎教”始見于我國周朝,周妃后妊成王于身就有文字記載:“立不破,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孕婦的情緒狀態(tài)對胎兒的發(fā)育起很大作用,情緒波動直接影響孕婦及胎兒心身健康,往往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引起合并癥。
由于焦慮萬分,引起早產、流產,產程過長,胎兒也可發(fā)生不必要的胎動,出生后可能有多動、易哭鬧,影響喂奶與睡眠。
《便產須知》中指出:“心有大驚,犯之難產,子心癲癇。”《葉氏竹林女科》說:“寧靜即是胎教……欲生女子者,必須先養(yǎng)其氣,氣得其養(yǎng),則生子性情和順,無乖戾之習。所謂和氣致祥,無不由胎教得之。”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為了使人類在幼兒時期受到早期教育,必須在胎兒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形成的最初階段開始,因此孕婦必須注意心理衛(wèi)生,即情志要調和,飲食起居有節(jié)。適宜,節(jié)制淫欲,言行端正。為了促進兒童的智力發(fā)展,使國家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必須重視孕婦心理與胎教。
四、心理與產后
婦女產后氣血消耗,古人常以“百脈空虛”為本期的生理特點,由于氣血的損傷,容易出現(xiàn)血瘀,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易波動,這時如不注意心理衛(wèi)生,易產生心身疾患。在波動的心理狀態(tài)下,易怒、易驚、易悲、易恐、好思等心理活動必然會出現(xiàn),所以產后諸癥的發(fā)生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如產后缺乳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度彘T事親》指出:“或因啼哭悲怒郁結,氣溢閉塞,以致乳脈不行。”《醫(yī)宗金鑒》說:“產后乳汁不行,因瘀血停留,氣脈壅滯者,其乳必脹痛,宜用涌泉散。”
中醫(yī)學婦科專著中稱此癥為“乳汁不足”,亦稱“缺乳”,病因不外乎是肝郁氣滯,氣血虛弱,肝郁氣滯所致的缺乳從心理學來講就是“情緒波動”導致心理失衡而形成。中醫(yī)認為肝為藏血之臟,氣為血沖,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肝郁氣滯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肝血郁滯不能上升化乳便出現(xiàn)缺乳。如一初產病婦,產后七日乳汁點滴稀少,兩乳脹痛。為乳少求醫(yī),在診治過程中追查病始,因生男嬰心中大悅,而其夫在外地工作,多次電報尚未歸,心中憂煩又不敢明言講出,幾日來不得隱曲,偷偷哭泣,乳汁量少欲無。觀患者面色淡灰,精神抑郁,心煩胸悶噯氣,食少乳脹,舌白苔膩,脈弱不暢。此由產后沖任損傷,氣血不足,更由于愛人不在身邊情緒波動較大,導致氣滯肝郁,心理失衡而少乳。鄒老采用涌泉散治療的同時,又以情緒療法治病,以情勝情,采用“喜勝悲”的心理療法,其愛人也返家,從而使患者心情愉悅,達到心理平衡,三日后乳汁見增,漸能滿足其嬰兒所需,母子俱安。
總之,婦人心理障礙是造成婦科諸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患,染有堅牢,情不自抑。”張景岳也認為,婦人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女人幽居多郁,情懷不暢,或生性多愁善感,性格多疑,或有難言之病癥等。這些引證對婦人的心理特點與婦科諸癥的關系做了較全面的論述,認為過于強烈持久、突然的精神刺激即內傷七情,皆可影響氣機紊亂,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婦人經、帶、胎、產無不與血有關,氣病及血,氣滯則血瘀,氣逆則血亂,隨之發(fā)生病變。而內臟有病,亦可表現(xiàn)出精神情緒的改變,所以疾病與情緒是互為因果的。臨床上既要正確辨治又要適當配合勸說、開導等心理治療或“移情易性”的意療方法,或順情從欲,創(chuàng)造條件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改善其所處的環(huán)境,或消除其多疑、誤解,這樣才可得心應手,效如桴鼓,才能使中醫(yī)心理學在婦科領域中發(fā)揮其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