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要上身,非苦練不行,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話說回來,一味苦練未必就能成就,我覺得,練拳得時不時地玩著練,耍著練,還要似練非練。
李仲軒年輕時要去上海謀生,臨走跟尚師說,怕到了大城市沒地方練拳,尚師說,沒地方就在腦子來練,拳打臥牛之地嗎。這個在腦子來練,其實就是玩拳。這個玩,不是吊兒郎當、嬉皮笑臉,是玩索,琢磨,再白話一點兒,就是找勁,找感覺。
孔子學易,維編三絕,極下工夫,不過最后卻說要了解易的精神,非玩索之不可,為什么?我以為是掌握了基本東西后,以一種非常放松超脫的心態(tài)去參究,和小孩子做游戲一樣,很認真,很投入,但確實又在玩。所以孔子有個了不起的總結,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拿練拳說,學就是下工夫,思就是玩索,練得時候不能一味蠻練,得琢磨著這個勁對不對,這個動作有什么用,這樣才算真會練,腦子才會化,功夫才上身。
玩得境界其實很高,因為心態(tài)好,沒有功利心,不是整天想著出功夫,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內(nèi)家拳要得就是這個心態(tài),心態(tài)正,心意才能和,才能往虛靈上走。一緊張,什么都沒了。原來看老師練拳,幾乎就不大正兒八經(jīng),就再那來走來走去、晃來晃去,現(xiàn)在有點明白,其實老師在找感覺,這就是行意啊。
禪宗講修行,有兩個說法:悟后起修,先修再悟。我覺得內(nèi)家拳也有個悟和修的關系,不過是一層修一層悟,不修不悟,即修即悟。下了苦工,再一琢磨,一比畫,說不定立馬氣象一新,像禪宗祖師看花開悟,此生不負寶劍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