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這些疑問你肯定遇到過!
摘要:每一拳勢變著換勁,腰襠的變換、開合、虛實,關系到全身的靈動和重心、力點、角度雙換的迅速、正確,這是推手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順人背”的關鍵。
腰襠勁是腰、胯聯合發(fā)出的勁。太極拳的四肢和軀干的動作,以腰為軸心,即所謂“主宰于腰”。而腰的軸心是腰脊,腰脊“命門穴”(前對臍。所謂丹田,即在臍內和命門穴之處)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調節(jié)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體爆發(fā)力的來源。腰脊控制著腰的松沉直豎和左旋右轉,并使腰的旋轉幅度合乎生理上、技擊上的要求。練拳和推手都應時刻注意腰脊命門穴的樞紐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轉,須輕松靈活,用意識引導的行氣運勁由腰脊達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極拳論要求在練拳或推手時“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力運用得當,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內勁(行氣運勁)運轉的充足和集中。
盡管陳式太極拳四肢動作纏繞轉折,纏絲勁很顯明,但對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豎、微微旋轉,不使搖擺失中,不使旋轉幅度過大。以免手足運轉無定向、不靈敏。腰軸旋轉幅度過大,身體和四肢動作就失之太過,太過或不及,都不能發(fā)揮整體勁的作用,推手時也易于授人以隙。
襠,指的是會陰穴(兩便之間)部位。襠部兩胯根要松開撐圓,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如果兩胯根不松開,胯的旋轉就不靈活,腰旋轉的靈活性就會受影響。邁步時,實腿一側的胯根隨轉腰的方向先微旋內收而下沉,這一側的腰腎也微旋而落實;這一側的小腹也在“丹田內轉”“氣沉丹田”的內動下而覺得充實;這一側
膝關節(jié)負擔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緊,而達到實腿穩(wěn)固有力,似乎不可搖撼。既加大了運動量,也使虛腿邁出極為輕靈善變。
動勢時襠要開,成勢時襠要合,襠不開則腰腿動作不靈活。動勢時虛腿邁出,兩膝蓋分向相反方向前挺,這是開襠,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襠不合則骨節(jié)松而力不聚。成勢時塌腰落胯,兩膝蓋微向內合,這是合襠,而兩胯根仍要松開撐圓,謂之“外合內開”。
成勢時,頂勁領好,腰勁塌下,兩膝微向內合,襠勁沉著合住,兩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jié)節(jié)松沉直豎,虛虛對準,骶骨有力,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吸氣時聚于胃部之內氣,隨呼氣而“氣沉丹田”,這時帶脈充實膨脹,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實,沖脈氣旺,臀部之力貫到足跟。手臂之內勁前發(fā),腰脊命門穴似有后撐之意,兩腿則前腿弓、后足蹬,腿勁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后、左右對拉勻稱,身法中正,支撐八面,周身團聚,勁力集中,姿勢沉著穩(wěn)固。
逢發(fā)勁動作時,腰襠勁由松沉轉為淺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動勁力由脊背達于手臂淺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這種腰襠勁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練法,與兩臂的發(fā)勁動作是一致的,運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對方失去平衡、腳跟浮動。
腰襠不松不活,內勁運轉時就會遲鈍,腰不塌下,襠不扣合,手臂就會顯得不是沉著松靜,而是飄浮無力。
每一拳勢變著換勁,腰襠的變換、開合、虛實,關系到全身的靈動和重心、力點、角度雙換的迅速、正確,這是推手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順人背”的關鍵。腰襠的沉著有力,關系到力量和耐力的發(fā)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時最后取得勝利的關鍵。步穩(wěn)雖在雙足似釘入地,也要依靠腰襠的變換與堅實,才不致流于死硬。樁步無論怎樣穩(wěn)固,如果不善于變換虛實,還是容易被牽動而失去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