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運勁與力學,絲絲入扣,發(fā)乎自然!
勁與物理
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大至星球,小至雨露,無不皆圓,其表面雖有張力,而內(nèi)有聚力,散不失為圓。太極拳法圓象,與自然界之妙蘊相吻合。圓周各點,負荷之力,強弱相等,否則不成其為圓球。觸其一面,面面皆應,觸其一點,則萬點皆應,此即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球體之分子力,一經(jīng)運轉,便互相牽引,即向心力與離心力也。
?。ㄠ嵚啵?/p>
又如以繩一端系石或鐵,手執(zhí)一端,揮舞成圓圈,手執(zhí)處為圓心,因繩牽引之力為向心力,鐵石向外之力為離心力.繩受此兩力,別見緊張之氣勢,其氣勢之強弱,視其運轉之快慢為推移。此即太極拳推手時,倘我受向心力較大,而還之以離心力亦大。然我受之向心力雖大,我能運而去之,以我得體圓之效用也。但還之以離心力,彼則不能運而去之,必彈出於尋丈之外。
此外,圓中包含無數(shù)之三角形,隨處可以取積極之攻勢。如令其旋轉向前攻擊,則無一分一厘之面積,非積極攻擊之作用。譬如打乒乓球,如對方以旋轉之球勢進攻,應之者不如其法,則攻勢不可當也,必致失敗,以其攻勢之距離最密且速,即包含無量數(shù)三角形之作用故也。太極拳效法於圓,非真實如球體也。其用守勢者,取法於圓。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
於此可見太極拳,無施非攻,無處非守。所謂走即是發(fā),發(fā)即是走,寓積極於消極之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此之謂乎!
倘遇正面之外力攻陷,則使其力落空,在其急欲退卻之時,則以我腹部之吸力,一變而為攻發(fā)之力,而復其為圓形。太極拳之特長在此,所謂發(fā)勁是也。反是則為走化;走者急轉,化者緩轉也。
將受攻之點,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混脫而化去矣。同時,無量數(shù)之三角輪轉,角角即為攻擊,所謂化即是打,走即是打也。打即發(fā)勁之發(fā)也。
至於用勁發(fā)人,則在找準對方之重心,得機得勢而已。
吾師澄甫,每每告余曰:“發(fā)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fā)。發(fā)時如放箭似地。”是言已窮發(fā)勁之能事,惟此直線,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參透及經(jīng)驗者,未易得心,學者須於此處著力,勉之。
襲擊之要素有二,即空間與時間。如不能把握此二者,每每送肉上鉤,自取其敗,何也?
曰: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空間之限制,亦即時間之延長,太極乃圓.形,獨占面積及空間甚大,即能令其來力之空間及時間之延長,其襲擊之效能因之而喪失。此即太極拳之主旨。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讓,不與之正沖,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與能力稍為摧挫,再以順勢擊之,不費吹毛之力,則其自取摧毀,不及一瞬也。此即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也。既能被人牽轉而利用之,何復有力與速之可言哉!可見僅有貪與猛不足恃也。
太極拳尚柔弱,其作用,則丹田之氣得以鼓蕩,又助之以球體運動,其本力雖微,其速度不可限量。是以其效能超出于常理之外,真不可測也。
太極拳講中定,亦即立身中正。任何一方,均可轉動自如。如擊其右端,則左端可向後旋轉,將被擊之端空間放長,時間亦復延長,將襲擊力,完全分化等於零。如右端受力千斤,則此千斤之力,完全遞交于左端,右端向後急轉,左端即急向前轉,則正借對方之力量反擊之,對方每不及措手,已跌出尋丈之外矣。
太極拳善於分化來力,亦善於合二力為一力進攻之,拳論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是也。
此外,太極拳善用提勁,將對方之根力拔起,而後一發(fā)可以兩足離地跌出。此乃起重機與千斤頂之原理。
用提勁發(fā)勁時,以對方為重點,手或腕接觸對方處為支點,以腳與腿為力點。所謂“其根在腳,發(fā)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對方雖有大力,不足恃。一經(jīng)接手,便可跌出尋丈外者,全憑杠桿之作用。雖接之以手,而發(fā)勁之力點在乎腳。可謂精妙絕倫矣。不獨事半功倍,極其至者,雖千百倍,尤未可限量也。
太極拳運勁與力學,絲絲入扣,發(fā)乎自然。從來太極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至盡人發(fā)生疑義,今以力學釋之,太極拳雖導原於哲學,且可證之於科學也。然運勁與物理學說.在太極拳上,乃高深之研究。不過太極拳有體斯有用,如不能用,則體亦不足言矣。
敬按:俗語云:“既說破,要跳過。”如何練拳,方能達到極柔軟之體,技藝精純之體,學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