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分補瀉,你用對了嗎?
何為補,何為瀉?
《針灸大成·艾灸補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補法:“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意思是說艾灸補益,就是將艾點燃以后使其所產(chǎn)生的熱緩慢地傳人體內(nèi),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艾灸火力溫和,滲透力強。
瀉法:“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的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后,不斷地進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chǎn)生的熱能很快傳人體內(nèi)。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壓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機體內(nèi)所藏之熱邪能隨艾火之熱發(fā)散到體外,起到瀉熱瀉實的作用。
補瀉原理
灸法的補瀉可歸納為“雙重調(diào)節(jié)”作用,即當機體虛弱時灸之可補,邪實時灸之可瀉。
補法:《類經(jīng)圖翼》介紹灸中脘、氣海以治“脫血色白,脈濡細,手足厥冷其效如神。”《針灸易學(xué)》:“血崩漏下,中極、子宮灸”。
瀉法:《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
臨床表明,艾灸療法,其灸治效應(yīng)與灸術(shù)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神經(jīng)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灸補法灸百會穴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jié)果灸后80%以上患者血壓下降,對低血壓患者采用艾灸補法,結(jié)果灸后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
補瀉與什么有關(guān)?
腧穴的特異性與補瀉效果有直接的關(guān)系。如灸腎俞能溫腎益元——“補”;灸太沖能平肝潛陽——“瀉”。
不同灸法的操作也影響著補瀉的效果。好比如隔物灸的補瀉,由間隔物的功能決定其補瀉作用。
選用偏重于瀉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起的是瀉的作用,如甘遂、豆豉餅等進行隔物灸多用于散瀉毒邪。
選擇偏重于補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則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則多用于補虛助陽,治厥逆、陽痿、遺精;隔姜灸溫經(jīng)散寒;丁香敷灸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而治虛寒腹瀉、陽痿、陰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斂汗而治遺精、遺尿、自汗、盜汗;由胡椒溫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
有一些軟堅散結(jié)、消瘀止痛、祛腐排膿的灸療也屬于瀉法,如化膿灸、艾條灸中的雀啄灸、燈火灸。還有隔蒜灸解毒消腫殺蟲而治癰疽癤腫癬瘡,斑蝥敷灸攻毒蝕瘡、破血散結(jié)而治癰疽、咽喉腫痛、瘰疬;威靈仙敷灸祛風除濕、通經(jīng)止痛而治風濕痹痛,板蘭根敷灸清熱解毒而治腮腺炎。
補瀉操作
艾炷灸補瀉:
艾炷灸補法:即點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作灸壯數(shù)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后用手按壓施灸穴位,謂之真氣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緩進,發(fā)揮溫通經(jīng)脈,驅(qū)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能的溫補作用。
艾炷灸瀉法:點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fā)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shù)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后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艾條灸的補瀉:
艾條灸補法:用艾條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
艾條灸瀉法: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約60~100下;可根椐病情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強度。
辯證施治
辨證選病
補瀉的原則: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艾炷灸的補瀉關(guān)鍵在于操作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灸法補瀉的區(qū)別
補法
瀉法
虛則補之
氣盛則瀉之
多用于虛證、寒證
實證、熱證
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
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
多采用刺激性較弱的灸療
采用刺激性較強的灸療
灸至皮膚略紅即可
以灸后發(fā)泡
或形成灸瘡為宜
補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療慢性病。用于治療外感風寒發(fā)熱、風濕病、外傷瘀血等。如:慢性腹瀉、慢性結(jié)腸炎、胃下垂等氣虛證、氣脫證、氣不攝血證、血虛證、精髓之虛證、心陽暴脫證、中氣下陷證、中醫(yī)虛寒證、脾腎陽虛證、腎不納氣證、腎陽之虛證、沖任虛損證等。
瀉法:直接灸多見于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之類。扁桃體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癥多采用燈火灸。神經(jīng)性皮炎、帶狀寬大皰疹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如欲行氣活血,則可用艾條溫和灸;急性實熱證則多用著膚灸,雀啄灸等等。
辨證選穴
每個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異性。選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
如氣海穴為補氣穴,對于氣虛患者可予氣海穴處行灸補法,則補益之效倍增;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于風寒表證者可在肺俞穴處化膿灸或一般灸瀉法則可達疏風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而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療咯血、鼻衄等癥,則能瀉火止血。
辨證選灸材
根據(jù)不同疾病的性質(zhì),在治療時選擇相應(yīng)功效的施灸藥物加入艾中(藥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黃蠟等),產(chǎn)生不同的補瀉效應(yīng)。
活血化瘀。
健客價: ¥39活血化瘀。
健客價: ¥117溫通經(jīng)脈、驅(qū)散寒邪、行氣活血,消瘀散結(jié)、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預(yù)防病痛,保健強身。
健客價: ¥29溫通經(jīng)脈、驅(qū)散寒邪、行氣活血,消瘀散結(jié)、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預(yù)防病痛,保健強身。
健客價: ¥25主要用于對患者泌尿系統(tǒng)引流、導(dǎo)尿。
健客價: ¥29無。
健客價: ¥39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活血化瘀。
健客價: ¥168見說明書。
健客價: ¥319見說明書。
健客價: ¥139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99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27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guān)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