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粒灸”力量較小,但只要是壯數(shù)足夠,每天堅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發(fā)熱的程度,我也不會有異議的,尤其是將此法用于元氣很虛弱的老人,每天不超過10對兒(關元、中脘兩穴為一對兒),并能持之以恒,卻是非常適宜的。
所謂“大壯”,就是底座直徑在一厘米左右的、窩頭形狀的、堅實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蓮子即可。倘若艾炷做得過大、過高,則熱量就會向外耗散許多,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像瓢潑大雨和蒙蒙細雨的差別,瓢潑大雨會大量流失,滲入土中的雨水會很少,而蒙蒙細雨則會全部滲入土中卻不會流失一樣。
沒有灸過300壯,就不算合格醫(yī)生
瘢痕灸又叫化膿灸,化膿灸與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當十”,9壯可抵隔姜灸100壯之功,而且,4小壯或2大壯可以抵1劑四逆湯(這只是一個比喻,沒有絕對的定量關系)。灸后形成局限性深度灼傷,以達到化膿的目的。如果施灸的壯數(shù)不足,化膿的時間很有可能長達二三個月之久。如果一次(每天50大壯,連續(xù)10天就是500大壯)能灸足壯數(shù)(以灸至不痛、腹中發(fā)熱為止),半月之內(nèi),傷口就可以封口,而且,疤痕很小。如果壯數(shù)不足,不但化膿時間很長,而且,疤痕也會很大。所以,隔姜灸的效果絕對不能與化膿灸的效果相比,雖然也有效果,但猶如“隔靴搔癢”,疾病很容易復發(fā)。
如果醫(yī)生沒有自己給自己灸過300大壯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覺(醫(yī)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壯的各種感覺都不算數(shù),都不是真正的感覺),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沒有膽量為患者施以重灸。
如果醫(yī)生沒有膽量(把握)為患者施灸超過300大壯,也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對患者施灸沒有超過300大壯,連一半的治療效果也達不到,邪氣不能除盡,病邪仍會繼續(xù)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而且,患者體力之虛非短期所能康復,以后每年必須再灸一次,壯數(shù)可以逐次減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壯,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壯),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溫熱或四肢末梢麻脹為準,以鞏固療效,充實體質(zhì)。
另外,由于皮膚具有彈性,開始時傷疤會變得很大,成橢圓形,待愈合后又會縮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傷疤就會變得更小,成橫線狀。并且,在灸至300大壯以后,有些患者會在施灸過程中出現(xiàn)穴位出血的現(xiàn)象,這是經(jīng)脈里的瘀血被化開的表現(xiàn),因為被化開的瘀血是不會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擔心,只是用衛(wèi)生紙將黑血暫時吸干,繼續(xù)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盡,正常的血液自然會將傷口凝固住,不必驚慌。此時可以將一些艾灰填入出血處以繼續(xù)施灸,絕對不會出現(xiàn)西醫(yī)所擔心的任何情況。
最后說明一點,灸至不疼后,還應再灸100大壯,直到灸得感覺冷氣從腳下出盡,腹中溫熱(艾火熄滅以后依然溫熱),渾身快活難以抑制,甚至出現(xiàn)“性高潮”的感覺,此時表明陰邪已經(jīng)全部散盡,繼續(xù)施灸就會產(chǎn)生多余的陽火,此時必須馬上停止施灸(否則會出現(xiàn)陽極傷陰的情況,會變得狂躁)應該馬上服兩盒六味地黃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斂余火,至此方為全功。
以上說的是艾炷灸、麥粒灸,更適合專業(yè)人士操作,對于普通人而言,多用溫和灸,溫和灸是保健的不錯的方法,不過要起到治病的效果,也一定要適當重灸,所謂功到自然成,穴位灸透了,病點灸透了,疾病自然就沒有了!
穴位要灸透,否則便是無用功
艾灸調(diào)理一種病癥,調(diào)配一組穴位,一個穴位灸幾壯,或灸多少分鐘,常規(guī)的醫(yī)書就是這樣記載。但這只是在傳播表面功夫,實際的功夫不是在這,而是在施灸的火候,一個穴位在施灸過程的微妙變化,關健在這個穴能不能灸透。
外治法不論是推拿與艾灸,在效果上要透過穴位及人體找到那個"活"的感覺。這個就是一陰一陽的問題,陰的表現(xiàn)發(fā)死發(fā)僵發(fā)硬,不靈活,活的和死的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呢?死的像石頭一樣,摸上去是什么感覺?涼的硬的,僵的,死沉沉的,什么時候通過火一灸,感覺摸的時候那種硬的僵的發(fā)死的,一上手一摸有彈性了,柔軟了,柔和了順了,這就叫有變化了,這就要靠火的溫氣一點點透進去。
說穴位,穴位重要嗎?穴位重要,但也不重要,什么最重要呢?氣!氣最重要,氣通了,這個人的骨頭順了,筋也順了,肉也順了,血也順了,都順了,就通了通了也就活了,手底下要感覺到這種變化。就象摸一將亡人與摸一嬰兒之差別,又一健康之人與重病之的差別,將其手下的反應感受勞記心中。
一塊冰一杯水的形與質(zhì),就是陽氣與陰氣能量的變化。沒灸之前,沒介入火之前要摸那肉,筋,骨頭,它那感覺是什么感覺,灸著灸著再摸這感覺,肉筋骨摸上去就不一樣了,有彈性了,有韌性了,有柔軟性了柔和性了,順了,摸哪里它都不擱手了,不僵了,不硬了,摸哪里都順了,手在皮膚上一轉,這肉甚至骨頭,都跟著起來了,平常呢,我們一上手手一摸,就只有皮動,剩下的全部都是死的,只有火才有這力量,我們要去感受,這功夫在哪里呢?不在穴位上,通過灸火的能量調(diào)和,全在手底下用心去查找這種變化?,這就是中醫(yī)的神奇,就是一種微妙的感覺。
這種變化的感覺,可以通過患者的四個層面來驗證對穴位施灸效果。
第一層是形,形順了,肢體恢復了正常的姿態(tài);
第二層是質(zhì),質(zhì)柔了,筋肉有彈性,關節(jié)靈活;
第三層是氣,能感覺到患者說身體里面暖了熱了。
第四層是神,他覺得舒服了。
形,質(zhì),氣,神,這才叫標準。
冷的東西經(jīng)過火一化,就像冰一樣化成了水,人體這個閉塞的東西,壅塞的東西經(jīng)過火一化,一熏發(fā),那么這個水就濕潤,皮膚濕潤,肉里藏的水就表現(xiàn)出來了,什么時候你這么一揉,從質(zhì)上能感覺到變化,從形上能感覺到變化,形,就是所謂的筋骨肉,柔軟了,柔順了,不僵了,不硬了,不死了,從質(zhì)上能感覺到皮膚之間有濕潤的黏黏的,這種感覺出來了就到位了,這個穴位就算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