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湯的主要成分是酸梅,學名烏梅,又稱梅實、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實。每年5月間采摘成熟的綠色果實,就是人們常稱的“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控制在40℃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干時,須上下翻動,但不可傷及表皮,使其干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烏梅性溫,味酸,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具有收斂生津、開胃澀腸、消炎止痢、安胎驅(qū)蟲的功效,《本草求真》載:“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于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guān)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典故,說的就是利用烏梅的酸味,形成條件反射而生津止渴;烏梅有極強的抗菌力,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肺炎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和須瘡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真菌有抑菌作用;其煎劑有抗過敏作用;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的作用;酸可入肝,能補肝陰,平肝火,所以,酸梅又有“補肝猛將”之稱。
清代醫(yī)家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指出:“梅花苞于盛冬,梅實成于初夏。得木氣之全而味酸,謂為肝藥。”用烏梅配香附,水煎服,可治療細菌性痢疾;取烏梅炒焦醋制成丸,空心以米湯送下,可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煎汁,早、午各服1次,可治鉤蟲病;烏梅濃煎成膏,每次服半湯匙,淡米湯調(diào)服,可治牛皮癬。
在飲酒過量時喝上一杯酸梅湯,有很好的醒酒護肝作用;肉類等油膩之品吃多了,喝點酸梅湯能幫助消化;有虛熱口渴、胃呆納少、胃酸缺乏、消化不良等癥狀時,喝點酸梅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家庭可自制酸梅湯:取烏梅250克,山楂150克,洗凈后入砂鍋加清水5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轉(zhuǎn)文火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加入白砂糖500克,冰糖100克,微沸后攪勻,然后加入桂花少許,以增色添香,待晾涼后放入冰箱冷藏,隨時飲用。
特別提醒
酸梅湯雖好也不要貪杯哦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中描寫寶玉在園中風流,惹惱了賈政,被打了三四十板,寶玉疼痛難忍,嚷嚷要吃酸梅湯??墒茄诀咭u人卻有她的觀點,寶玉“才剛挨了打,又不許叫喊,自然急的那熱毒熱血未免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這個去激在心里,再弄出大病來,可怎么樣呢。”她不同意讓寶玉喝酸梅湯,而是讓寶玉喝玫瑰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的患者、兒童也不宜長期大量飲用酸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