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的名字雖出于《內(nèi)經(jīng)》,但對它的描述卻不像其他十一臟腑那么具體,留下了極大的解說空間。三焦真的不可捉摸嗎?當然不是,本文就帶你揭開三焦的那層似有還無的面紗。
關于三焦,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焦是“有形”還是“無形”。而持有“有形”說的人,對它的“形”是什么,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焦歸屬于藏象,那么三焦之論就要符合藏象理論的構建習慣。藏象的構建習慣是什么?從臨床出發(fā);重功能,重氣化,重意象。
既然三焦“有形”“無形”各執(zhí)一詞,難成定論,倒不如先放下“形”的爭論,對其不存爭議的“作用”作出歸納,再考慮能與這些“作用”相融洽的解釋。
1.三焦的功能
1.通行元氣,主持諸氣
《難經(jīng)·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五臟六腑。”
元氣根于腎,由命門之火溫蒸腎精所化生,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jīng)脈而及五臟六腑,這就是“元氣之別使也”。
《難經(jīng)·三十八難》又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那么,三焦不但是元氣之別使,更能主持諸氣。
如何主持諸氣?我們細看:
元氣通過三焦布達全身,以激發(fā)、推動臟腑經(jīng)絡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宗氣以三焦為通路而下行,歸丹田以資助元氣;
衛(wèi)氣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溫煦、控制汗液排泄,護衛(wèi)肌表;
臟腑之氣的升降運行,比如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脾氣升、胃氣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心氣下達,腎氣上蒸而成既濟。
這些都是以這空虛的三焦為通路。三焦實在是人體之氣變化與升降出入的場所。
2.運行水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說明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牽涉到肺、脾、腎、肝等臟器的共同協(xié)調(diào)。比如肺主行水,脾運化水液,腎主水,肝主疏泄,氣行則水行。
水液代謝雖然由相關臟腑共同協(xié)作而完成,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huán)流,是需要通道的,這個通道就非三焦莫屬了。
為什么?水行有賴氣行,水化有賴氣化,氣與水兩者并非各自獨立而行,獨自而化,而是相互融化成若霧露狀而發(fā)揮功用。
所以,氣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必然就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
而在三焦內(nèi)運行的各種氣,蒸化、推動和調(diào)節(jié)水液的作用,就稱為“三焦氣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或氣化功能失常,引起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就易產(chǎn)生水濕痰飲等病變。就如《類經(jīng)·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2.虛空的,有用的
三焦的功用既然明白了,我們再看看能與這些功能相融洽的機理解釋,是需要“有形”的三焦還是“無形”的三焦。
首先,氣無形,氣化的場所與氣升降的道路如果是“有形”的,就必須是類似于煤氣管道的密度結構才能限制氣的運行。人體內(nèi)有這樣密度的管道嗎?
其次,參照西醫(yī)結構學,水液運行除了淋巴液、血管內(nèi)液體,大部分是組織液、組織間液、細胞液、細胞間液,也沒有固定的具形臟器來統(tǒng)管與運輸。
這樣看來,試圖找出獨立于十一臟腑之外的一個具形態(tài)的臟器,又要完滿解釋以上所有功能,不顯然是緣木求魚嗎?
不管如何引經(jīng)據(jù)典,不管如何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臟器或組織比附,結果最多僅能捉襟見肘地解釋有限的部分功能。
所以,現(xiàn)代從形體方面來探討三焦實質(zhì)的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消化系相關說、神經(jīng)相關說、體腔靜脈血管相關說、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關說、內(nèi)分泌腺相關說,還有最近也最新的間質(zhì)說,這種種假說幾乎都是顧此失彼之說。
“相關”者多了去了,從整體角度看,何者不相關?但這之中有真命天子嗎?
功用的產(chǎn)生,難道就不能落實到“無形”或“虛空”處嗎?
《莊子·逍遙游》有“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之嘆,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之論。
我們不妨看看日常現(xiàn)象:一間房子由什么組成?通常的回答是:墻、地板和天花,這是房子的基本結構。
但細想一下,人是住在墻、地板和天花的結構里面嗎?
人真正生活之處是墻、地板和天花中的空間,這個空間難道沒有用嗎?
再看彈簧,它的結構是一圈圈螺旋式的鋼線,但如果鋼線間沒有空間,彈簧還有彈性嗎?
人們白天工作學習,是生命之實;晚上睡覺是無所作為,從人生的角度看,這是生命之空。但這生命之空是在浪費時間嗎?沒有生命之空,何來白天工作學習的旺盛精力與飛揚神采?
現(xiàn)代不少人雖然生之、育之、長之于中國,卻失去傳統(tǒng)文化熏陶,習慣于西方式的實中求實法,而不知東方還有“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的虛中求實之路。
清·李調(diào)元《雨村詩話》說:“文章妙處俱在虛空”。講的就是這“有無相生”之妙。
回看三焦功能,無形之氣熏蒸游行于五臟六腑組織經(jīng)絡之中,溫之、充之、化之,水液隨之而行、而化、而滋潤,不正需要一個無形的運轉(zhuǎn)與變化空間嗎?
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三焦者,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返神道,周身灌體,可聞不可見”。
話說回來,如果說它是腑,又沒有形,的確較難符合一般人的認知習慣。因此,張景岳《類經(jīng)》中描述為:“蓋即藏府之外,軀體之內(nèi),包羅諸藏,一腔之大府也”。
這話雖近于有形,但實質(zhì)仍以空為用,并不像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真具有常態(tài)腑之形,卻是“虛作實時實亦虛”。“有形”論者可見其“腔”,“無形”論者可持其“空”,所以能得到較多的引用就可以理解了。
3.身體里的天空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是:本來五臟配相應的五腑都屬具一定名實的臟器,且與五行體系相匹配,為何還要弄出第六個“有名無形”的三焦腑?
這里,除氣、水液的運行或氣化在闡釋上確需一個場所外,應該還有一個天地之象、天地之數(shù)相應的問題。
五臟屬陰,象地,地主藏納,所以五臟藏精氣而不瀉。陰成形,所以配有形之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用五之數(shù);
六腑屬陽,象天,“天行健”,所以六腑傳化物而不藏。陽化氣,所以配無形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以用六這個數(shù)。
所以,三焦的設立或有以下意圖:
一是應天之氣,六氣之六;
二應天之象,以無形而包含萬物;
三是應《論語》那句“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育焉”。
天不刻意而為,但它的作用又何其廣大!“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天地氤氳,陰陽交感,萬物生生,變化無窮。天是自然之氣升降、交感、氣化的場所。
人身小天地,三焦就類似于人體之天,里面一樣是“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人體之氣與液同樣在之中升降、交感、氣化。
天有形嗎?宏觀的宇宙是由無數(shù)的星球與廣袤的虛空組成,如果以宇宙的星球與其間的虛空比例算,宇宙應是虛中含實,虛多實少。
人體呢?即使是密度幾乎最大的骨頭,肉眼看似很實,但細看內(nèi)部卻是充滿腔隙,在高倍電鏡下看卻幾乎是空的。那么,臟腑、組織、細胞內(nèi)外含有多少空間就可想而知了。
西爾維奧·方迪博士說:“從天體到原子,物質(zhì)虛空普遍存在并具有延續(xù)性;構成人體的生物虛空是宇宙虛空的組成部分”。
這不但指出了易被研究結構的自然科學忽略的宇宙構成虛實并存的事實,似乎還與東方天人相應的觀點暗合。
既然天是客觀存在,而其有形、無形是難以名狀的,一個以天為模型的三焦腑,需要拘于常態(tài)嗎?刻舟求劍式地討論三焦的形態(tài),還有意義嗎?
從這個意義來說,三焦其實就是一焦,氣液氤氳變化的場所而已。
回到之前講的檢驗中醫(yī)觀點考據(jù)與發(fā)揮的幾大原則,以氣化為依據(jù),以意象為解,以功能的需要來證它是“有形”還是“無形”,正符合藏象理論發(fā)展的一貫脈絡與模式。
如果將它置換成任何一個有形的三焦,如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等,它們的解釋還能這樣圓通嗎?
名詞是否越時尚就越科學,在這里可見一斑。純粹追求中醫(yī)理論與西醫(yī)形態(tài)學的匯通,什么時候證明過有大成功?
4.如霧,如漚,如瀆
以上講的是功能三焦。下來,再講講部位三焦。
從氣化和無形的角度看,三焦其實是一焦。之所以說是三焦,更多的是因應臟腑位置、功能特性而人為地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即所謂的“部位三焦”。
三焦辨證就是以此為據(jù),實際上是方便法門。
1.上焦如霧
上焦一般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兩臟以及頭面部?!鹅`樞·決氣》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它的生理特點主要是主氣血、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宣發(fā)和升散以充養(yǎng)滋潤全身。
2.中焦如漚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膽,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轉(zhuǎn)輸全身,為氣血生化之源。生理特點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
《靈樞·營衛(wèi)生會》概括為“中焦如漚”。這里的“漚”,是形容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的狀態(tài)。
(還須注意,從解剖部位來說,肝膽屬中焦。但從溫病學至今,因肝腎多同病且處于疾病后期,重功能而輕結構地多將肝系病證列入“下焦”范圍。)
3.下焦如瀆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它們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水液。所以《靈樞·營衛(wèi)生會》歸納它的功能特點為:“下焦如瀆”。
以上“如霧”“如漚”“如瀆”,實可看作一焦之中氣化的上、中、下相互作用的呼應。
三焦“有形”“無形”以及“是什么形”的討論提示我們,研究方法上,不管對象是源于解剖結構還是諸般意象的融會,如果只知一味地實中求實,以西醫(y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來闡析或臆測中醫(yī)藏象的實質(zhì),實際是對中醫(yī)的最大誤解與扭曲。它的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或者畫地為牢,限制了中醫(yī)循自身規(guī)律的真正發(fā)展。
三焦的“有無相生”之妙亦對中醫(yī)的學習方法有所啟示。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shù)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學使人善辯”。
一個博覽群書,愿意學習一些看似于醫(yī)學“無用”的知識的人,日積月累后,最易在理論學習及醫(yī)療實踐中觸動靈機,“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地悟得真意。
無它,皆因中醫(yī)是扎根于文化的一門學問。
中醫(yī)文化,正可以老莊“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為鑰匙來打開大門。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心煩口渴,尿赤便秘。
健客價: ¥6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
健客價: ¥10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心煩口渴,尿赤便秘。
健客價: ¥6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
健客價: ¥16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
健客價: ¥3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三焦熱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
健客價: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