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粒棘球蚴病別名:囊型包蟲病
囊型棘球蚴病的潛伏期冗長。臨床表現視其寄生部位,囊腫大小與有無并發(fā)癥而異。病程早期無自覺癥狀,患者全身健康狀況良好。
1.肝囊型包蟲病 最為常見,多位于右葉(80%~85%),常接近肝臟表面,故主要癥狀是右上腹或上腹部無痛性腫塊,表面光滑,質度較堅。極少數患者(2%~3%)叩診時可觸到包蟲震顫,因子囊互相撞擊引起囊壁震動所致。巨大肝右葉包蟲囊患者的肝臟左葉常有代償性腫大。左葉包蟲囊的體征出現較早且較顯著。肝臟右葉頂部的包蟲囊向上生長引起膈肌升高,使運動受限。肝包蟲囊向下生長,位于肝門附近偶可壓迫膽總管引起黃疸,或壓迫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癥:脾腫大,食管下段靜脈曲張或腹水,但較少見。肝包蟲病主要并發(fā)癥有感染(16.2%~26.9%)和破裂(4.3%~11.5%),兩者常互為因果:
(1)細菌感染大多來自膽管,也可因外傷或穿刺引起。臨床上有發(fā)熱,肝區(qū)疼痛,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增多、酷似肝膿腫。但由于外囊囊壁較厚、細菌與毒素不易吸收入血,故毒血癥癥狀較輕。肝右葉頂部包蟲囊感染,除膈肌抬高,運動受阻外,也可引起反應性胸膜炎與積液。
(2)肝包蟲囊穿破是常見而嚴重的并發(fā)癥。包蟲囊內張力甚高,診斷性穿刺無不引起囊液外溢。包蟲囊破裂也可因外傷引起。大量囊液破入腹腔或胸腔可引起過敏性休克,并使囊液中頭節(jié)播散移植至腹腔或胸腔內產生多發(fā)性繼發(fā)包蟲囊腫。
2.肺囊型包蟲病 以右肺(2/3)較左肺多,下中葉較上葉多。早期肺包蟲囊較小,患者無自覺癥狀,常在胸部X線透視時發(fā)現。肺包蟲囊逐漸長大則可引起胸痛、咳嗽、痰血等癥狀,胸痛為持續(xù)性隱痛。痰中帶血亦較常見(約1/3),偶爾包蟲囊腫破裂時可發(fā)生大咯血。約1/3患者包蟲囊穿破至支氣管。穿破時患者突然發(fā)生陣發(fā)性嗆咳,呼吸困難,咯出大量水樣囊液與粉皮狀角皮膜以及咯血,偶爾因大量囊液溢出與堵塞引起窒息。并發(fā)感染時,患者有發(fā)熱、咳膿痰等癥狀。
3.腦囊型包蟲病 發(fā)病率在1%左右,多見于兒童,以頂葉為常見,大多伴有肝與肺包蟲病。臨床癥狀為頭痛、視神經盤水腫等顱內高壓癥,常有癲癇發(fā)作。腦電圖可見局限性慢波。顱腦CT掃描及磁共振影像可見大的囊腫陰影,有定位與定性診斷價值。
其他器官的細粒棘球蚴病如脾、腎、骨等主要表現為占位性囊腫引起的壓迫癥狀,幾乎都伴有肝或肺包蟲病的癥狀。
凡在流行區(qū)有與狗密切接觸史,包蟲皮內試驗與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者提示有包蟲感染。肝臟B超與CT掃描發(fā)現有囊腫有助于診斷,但需與非寄生蟲性囊腫如先天性肝囊腫、肝血管瘤等相鑒別。肺包蟲囊破入支氣管,患者咳出粉皮樣物質,顯微鏡下查到粉皮樣膜狀物、頭節(jié)或小鉤可確定診斷。
需與非寄生蟲性囊腫如先天性肝囊腫、肝血管瘤等相鑒別。
細粒棘球蚴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細粒棘球蚴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